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760字。

  浙江省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鶵”、“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1.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B.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C.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D.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3.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的典故是(3分)
  A.濠梁之辩     B.运斤成风     C.五石之瓠     D.鼓盆而歌
  4.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4分)
  5.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