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020字。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其社交场域特征、成员身份和社会关系组带等均呈现新特点,也带来社会信任和多重身份等问题。加快构建适用于网络空间的伦理和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法律和技术营造更健康安全的社会生活空间,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框架中,公共领域从私人领域中生发,沿社会关系延伸。公共领域是“一种理性交互交往的空间”,具有“独立且中介”的地位。但这种诠释在网络社交领域遇到挑战,因为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认为的,“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在互联网社会中,社交领域呈现出“既公又私”又“既非公也非私”的特征。
这种特征对社会生活空间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一方面,公众在社交平台上表达意见,维护法律尊严、社会秩序及道德良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正向力量。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因阶段性事项而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相连的成员,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且存在认知差异和文化差异。易在缺少信任与同理心的网络空间做出非理性行为,甚至可能将负面影响传递至现实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界定成员身份与影响力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诸如性别、民族、籍贯、家庭、职业、职务等较稳定的标签,因生活空间的物理阻隔等原因,人们形成了边界相对清晰的社群,而社交行为多在社群内发生。但网络空间中的成员界定和社群划分,通常依据兴趣、价值观、收入、消费力,或就某话题表达的态度等。
总而言之,互联网社交在多方面重塑了社会生活空间。在互联网兴起初期,相关研究认为,基于互联网生成的社会关系因缺乏制度和规则的制约,分享私密的后果往往是安全与信任关系缺失,以及因这种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社会成员对网络社会逐渐适应,网络社会治理与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面对互联网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在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为促进网络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的良性互动,应在以下两方面继续推进治理。
一是加快构建适用于互联网社交空间的社会伦理和治理体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人最安全、最本质的存在是在时间中、在历史中的当下存在。在此意义上,当互联网以加速度与现实世界融合甚至重合时,那些不通过互联网传递任何信息的人是“不存在”的,而活跃在网上的人却可能同时以多个身份存在。互联网构成的元宇宙与人类栖居的宇宙有相同点:永运在动态变化,没有边缘、没有中心且持续膨胀。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人类世界的成员有新陈代谢、生老病死,而元宇宙中的成员不但“永生”,而且是不同时空中多个自我“共生”的。这些现象在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社会关系纽带叠加下,诱发当下特有的社会问题:单一本体与多重身份的冲突,虚拟与真实的差异,负向情绪的聚集蔓延,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强力动员和干预,等等。因此,针对网络空间的社会伦理和治理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是以法律和技术调适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关系。互联网是技术产物,是新型的生产工具;网络空间则是社会产物,是人们数字身份的生活空间。云计算持续收集着人们的海量数字信息,把现实空间人们的社会活动更丰富多元地投射到网络空间。今后应从法律和技术方面入手,规范和引导互联网社交平台重视用户“社会人”的属性,把保护用户隐私而非单纯的技术应用作为其核心服务内容。比如,对数字信息添加密钥,在发布时即设置“遗忘权”选项,一到“失效期”即自动销毁。“遗忘”不是抹杀我们在社交空间中的数字生命,而是赋予网络世界“仿生”特质,让数字生命也有生长、发展、消亡期,以使更好地界定网络空间的场域边界,平衡人们的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建设更完整、更安全、内涵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空间。
(摘编自王凤丽 司琪《互联网社交重塑社会生活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社会中,社交领域虽然也是公共领域,但丧失了“独立且中介”的地位。
B.互联网社会中的成员更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因为他们缺少信任与同理心。
C.网络空间的人可能同时以多个身份存在,也可以在不同时空中多个自我“共生”。
D.以法律和技术调适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关系是互联网社交平台核心服务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紧扣现实,指出构建适用于网络空间的伦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紧迫性。
B.文章引用曼纽尔•卡斯特的话是用来阐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框架的不严谨。
C.文章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网络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建议。
D.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网络空间中社会信任和多重身份等问题的存在已经越来越影响当代社会生活空间的健康安全。
B.互联网社会在社交场域特征、成员身份和社会关系纽带等方面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网络社会往往依据兴趣、价值观、收入、消费力,或就某话题表达的态度等来界定成员身份与影响力。
D.对数字身份设置“遗忘权”,就是让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同时消亡,从而更好地界定网络空间的场域边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和生物学家华菜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动物感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物色彩这一经典进化生物学话题的热情。在动物研究之外,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