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90字。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不为与有为”(写作指导+写作素材+3篇范文)
写作材料
《荀子》有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意思是努力探求才有所得益,身体力行才有所成就。《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前者提及“为”的意义,后者提及“为”的前提。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社会现实及其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选取了儒家经典中的两则名言,这两则名言看似意旨冲突,实则引领学生深入的理解“为”的多重意涵。“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强调积极行动的意义,鼓励人们努力探求,勤于实践。“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行为的选择性,有些事要干,有些事则舍弃不干。如此,方能实现“有为”。对两则名言的意旨,需要辩证的去看待:一方面承认积极作为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又要思考行为的前提及限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事物,我们一定要有双会甄别、选择的眼睛,有些事情“不为”方能成就事业、人生等的“有为”,方能体现人生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应该学会选择和适度放弃,方能专心致志的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立意的时候,可以先从“为”的选择上谈起,论述清楚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能为,再论述我们要去“作为”,去探求,去身体力行,唯有如此,方能有所“成”,有所“得”。论述过程要站在我们青少年的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思考“为”的前提和“为”的过程及意义。简单的思路如下图:
(1)“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 “为”的过程和意义。探求、力行才能有所得,有所成,实现“有为”。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为”前提,有选择的“为”,有的事情不能“为”,要选择能“为”的事情。
参考立意:
1、“有为”非“泛为”
2、君子有为,为之有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