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700字。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2022.04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
  近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了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然而,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或译为“自然志”)。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博物学(自然志)比数理科学更为常见。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而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自然志传统。自然志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在今天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无奈之举。驱使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被充分激活。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主义的目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
  其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正在给人类造成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已被西方人意识到。然而,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未能为国人所意识到,国人也尚未动员自身文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盛行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当下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缺乏基本的反思。就此而言,追问什么是科学,实际上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考虑面子,挖空心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仅是科技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材料二: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部分科研人员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 下列关于“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两者的代表不同,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
  B. 数理实验科学主要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
  C. 科学进入中国是出于民族振兴的功利主义动机,在中国生根还需国人探索科学的本源和精神。
  D. 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的力量,任其无约束发展可能摧毁人类,由此促使了科技伦理的兴起。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所以科学在中国无法拥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
  B. 为了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难题,需要关注被边缘化的博物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博物学。
  C. 科技伦理的目标是使科学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只要目标是美好的,科学研究就是符合科技伦理的。
  D. 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此前缺乏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有关。
  3. 材料一是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一书的结语,总结了该书各章节内容,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该书章节标题的一项是(   )
  A. 西方科学溯源 B. 科技伦理研究
  C. 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D.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4.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作者皆为科学哲学系教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人观点的异同。
  5. 你将代表班级在学校科技节学生论坛上发言,主题是“我国该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类新的生存危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稿的要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数理实验科学主要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错误,原文材料一“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可知主要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所以科学在中国无法拥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错误,根据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