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00字。  《晚春》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晚春》是选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是韩愈诗歌颇富奇趣的精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要让学生透彻理解这首诗,就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写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二、诗歌内容
  从整首诗来说,诗人把前两句和后两句相对比,前两句写“百般红紫”有才思,后两句写“杨花榆荚”不“知”春天即将过去而奋发有为、飘香吐艳,却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在比较中,在“百般红紫”们看来,这些“漫天飞舞”的杨树榆荚们是无所作为,这是矛盾的一面。然而,在矛盾中却又得到统一,即都在为留住春天而努力着。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描写中抒情,营造氛围,寄情于景。在此,择其主要的表述。一是象征手法。晚春时节,那些“百般红紫”知道春“不久归”而“斗芳菲”,即使那些“无才思”的杨树榆荚也“作飞雪”,即使它们之间有所分歧,但都在尽自己的努力留住春天美好的时光,留住自己美好的生命。这实际上是诗人在暗示人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二是拟人手法。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予以人格化。这样,不但把景物描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而且产生言近旨远,引人思考,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三、教学目标
  在理解写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的情况下,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争取能当堂成诵。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学法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多读多悟。
  3、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唤起对春天的期待
  1、请同学们说说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2、类似于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韩愈,去领略他笔下的春天,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二、展示课题与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学生齐读作者简介,提问“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常识)
  2、背景介绍
  (学生齐读背景介绍,点明时节与作者作诗的年龄及仕途情况)
  3、朗读诗歌
  四、疏通诗意
  1、抓关键词:草树、 不久归、 斗、杨花、 榆荚、才思、惟解、 漫天 (提问学生)
  2、自由讨论,准确的翻译诗句。
  五、赏析课文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六、感悟诗志 
  1、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2、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