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30字。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从“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的高考语文命题
  自2020年新高考卷出现以来,体现语文素养综合性、整体性的试题比重越来越高,突出反映在阅读试题的命制上。本文结合近年的新高考试题,分析了高考语文考试命题运用新技巧并借助教材呈现的核心知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提出应变革试题命制观念,以小情境、微任务起步,逐渐推动命题改革的深化,引导学生从关注“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这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所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提出,“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命题应“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自2020年新高考卷出现以来,体现语文素养综合性、整体性的试题比重越来越高,突出反映在阅读试题的命制上。
  一、试题考查侧重基于文本的迁移运用
  一段时间以来,考试命题主要参照的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从知识和认知过程建立双向细目表,在试卷中与题型和能力系统相对应,每一道题都能在双向细目表中找到一个“格子”。在相对封闭的考试内容范围内,为保证考试的区分度,命题者往往会在题目设计的精巧度上下功夫。虽然我们不能下“难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断语,但如果再看以往的高考大纲,现代文阅读内容对应的能力层级里有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但独独没有应用这一能力要求。阅读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大多数试题指向的是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句子含意、信息整合、表现手法和表达艺术等。基于千余字的文章,一系列客观题、主观题要“埋”下十余个命题点。同时,作为高利害考试,为了避免产生争议,答案就必须要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文字依据,即便是体现探究能力的主观试题,答题时也往往拘泥于文本,这就导致阅读试题虽然试图考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但在实际命题中对学生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不足。尤其在一些客观题中,一些选项常以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方式设计干扰项,某种程度上考查的并不是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文章的核心要义,而是细心与否。于是在解题时也就产生了大量可以复制的答题技巧,这在过去各类教辅书籍的总结中已经相当全面,且在应对传统试题时相当有效。
  为引导教学走出“刷题”的怪圈,近年新高考卷运用了新的命题技术,与课程标准同向同行。借助教材呈现的核心知识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