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510字。

  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2年11月10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所带团队日前披露三项科研成果。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病情无一加重,重型/危重型患者病亡风险降低八成多,康复患者症状改善复阳率低。仝小林说,从轻症、重症/危重症到康复期,是治疗新冠肺炎的三个不同阶段,构成一个完整链条。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药全过程起效,彰显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
  ②其中第一项研究是在武昌社区开展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使用寒湿疫方(武汉抗疫方)干预。该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团队、武昌区政府、湖北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团队等共同完成。他们以武昌区隔离点居家治疗的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为目标人群,以寒湿疫方(武汉抗疫方)为暴露因素,服用寒湿疫方的患者为暴露组,未服用任何该药(包括汤药、配方颗粒)的患者为非暴露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转重率及患者转重的影响因素。
  ③研究结果显示,最终进入分析的共有721例,寒湿疫方组430例,对照组291例。主要的结局指标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率:寒湿疫方组为0例(0.0%),对照组为19例(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总体年龄的均数为48.5±14.4岁,中位年龄为48岁。有合并基础疾病的例数为334人,占46.3%,合并使用中成药的例数为452人,占62.7%。研究表明:在社区推行寒湿疫方对控制新冠肺炎病情的加重具有保护作用。
  (摘编自《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药全过程起效》)
  材料二:
  ①中医以独特的思维活动作用于诊断过程,构成了中医诊断的核心因素。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中医诊断学把这个过程分为四诊和辨证论治两个连续阶段,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四个方面。
  ②“司外揣内”见于《灵枢•外揣》:“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
  ③从狭义上,“内”是指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外”是指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征象,包括症状、体征等。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内部与外部具有统一性。“司外揣内”就是通过诊察表现在外的各种征象,推测体内的病变。从整体观出发,“外”广义上也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因为人处在天地之间,所以“司外揣内”不仅要重视人自身显现出来的征象,也要关注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变化,从而揣测内在的脏腑变化机制。
  ④“见微知著”,字面意义是通过细小的变化能够了解整体的结构。应用到中医诊断的思维上,就是一方面注重局部与全身的关系,从局部微小的变化所隐藏的机体生理、病理信息能推测到整体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到防微杜渐。
  ⑤随着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微”不再仅仅体现在舌、面、耳、眼、鼻、脉等传统意义上的四诊采集的信息上,还可以借助现代的中西医诊断仪器设备和手段。比如脉诊仪、舌诊仪、电子鼻等,可以使医生在诊断“微”的时候更加客观化;阴道镜、胃镜、生化指标等现代仪器检测的微观表征可以延伸四诊信息采集的范围,辅助医者进行“状态”的辨识,把握疾病发展规律。
  ⑥何谓“以常衡变”?《玉篇•巾部》云:“常,恒也。”可引申为常规、规律等。“变”是指变异、变化。“常”是一个界限,一个标准,因此要求诊断的标准要非常明确。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的过程中,要力求标准化、客观化。同时,也要注意,“常”与“变”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的“常”,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变”。如老人的“常”与年轻人的“常”是不同的。孕妇的滑脉属“常”,但出现在非孕期可能就是“变”。再次,“以常衡变”的“常”和“变”也体现在量变到质变上。临床上的多数症状与体征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也是症状与体征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在诊断病证时,不能只重视质的改变,而忽略量的改变。
  ⑦“因发知受”,即根据机体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推测是否感受外邪以及感受何种外邪。“因发知受”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是“司内揣外”。中医学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审证求因”。“因发知受”是在整体宏观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观察患者,搜集所“发”病情资料;立足于机体当前的整体反应探求所“受”病因;综合考察多样化的致病因素,全面分析,整体把握。
  ⑧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三个方面。辨证论治是整体思维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既体现了中医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医运用宏观、联系的思维看待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特点。
  (摘编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材料三:
  ①2006年,一些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等观点,在社会上引发激烈争论。这个提议使得中医药步入了危机。但是否要废除中医药,这个问题有待大家的深究。在自然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有关中医药的一些知识,针对“是否要废除中医药”这个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各持己见,在此同时我也有了思考。
  ②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在博客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6月13日,张教授又发表了《从中医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一文,引起了网友强烈的反响,评论达百条。其中表示反对意见的占大多数,之后张功耀围绕这一话题继续撰文多篇。10月7日,张功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
  ③中医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一直到近代为中国人的诊病疗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间诞生了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伟大的医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为何坚决地认为中医中药无可救药?为何要让中国人抛弃几千年的传统?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行动,是理性的探讨抑或纯粹是无聊的炒作?但是无论张教授出于什么目的,中医药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与解决。
  (摘编自《中医必须废除?大学教授发起取消中医签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疗新冠肺炎,中医全过程起效,显示出独特的效果,这是中医对世界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
  B.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的治疗,要对不同年龄段的轻、重症患者进行一定数量的实验研究才能实现。
  C.中医药治疗病人有其疗效,是因为它有着一套严密的思维体系,这种思维体系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整体把握的观念的指导。
  D.知名教授发出的“取消中医药”的呼吁,引起众多人士的反应;不论该教授出于什么目的,我们去探讨与解决中医药引发的问题都是值得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西医对比中,只要有实验人数与参照人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就具备统计学意义。
  B.中医诊断强调“见微知著”,注重对患者信息的采集,而现代的西医诊断仪器设备和手段,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C.认为中医药是伪科学的观点在目前还是有一定市场的,面对这种情况,中医应该要反思,如何改进理论与方法,努力向西医靠近。
  D.中医药产生于中国,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地域环境与文化传统决定的,如果脱离地域环境与传统文化来看待中医,可能很难得出公正而理性的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医思维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以“种痘法”对抗天花病毒          B.对癌细胞进行靶向治疗
  C.早睡早起,练太极、五禽戏          D.生病后用滋补品或药膳来进行调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对于中医,目前有不少人主张废除,但也有很多人主张传承并发扬,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心境
  吴荣德
  今年的重阳时节,天气变幻莫测,姗姗来迟的桂花赶了个晚集。一夜秋风瑟瑟,天刚蒙蒙亮,有个瘦小个的身影已在马路上忙碌开了。一身的橙色镶嵌着几条对衬的灰白,这样的装着平时很少有人去在意,或许他们太普通了。洒满一地的树叶被风吹得有些凌乱,残叶的焦黄与黑色的柏油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见他不慌不忙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那几个动作,印有环卫部门标记的小型三轮车半个小时后就被树叶装满。
  道路清洁工作一般都在人们上班之前完成,看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