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80字。
沈阳市重点高中郊联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鸩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菜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 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连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通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刺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隐,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满尽致地表达个高快,"月老"在诗歌中此能究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端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统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蓝合,冰清玉洁的月,更条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杨衰乐都寄富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关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车白的月亮许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题,明月可桌:"耐可桌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邮西"(《闸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街:"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校》),可境:"俱怀选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讲陇楼钱别校书叔云》);:可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同之"(《(把酒问月);甚至可除:"南湖秋水夜无姻,耐可京流直上天?且光洞庭除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哗及中书贾舍人至海河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摘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退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速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
B.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更象征着某种情操、某种人生追求。
C. 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超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夜思》中出现了“月亮”“月光”两个意象,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
B.材料一中提到中外古诗中都会以“月”这一意象寄寓情思,但中国的诗歌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而西方诗歌更多表达个人所想,因此,中国诗歌的功能性更强。
C.材料二引用了《古朗月行》一诗,这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
D.如果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月”这一意象仅仅是用来表达个人的私情和浪漫的情事,那么就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三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A.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B.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杨万里《夏夜追凉》)
C.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材料一运用了哪种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4分)
5.对待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白的写月诗在“练
承”和“创新”上表现在哪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归心似箭
一兵
她是在大年三十下午匆忙赶到豫北农村婆婆家的。在村口,她被在疫情防控点值班的村支书拦住做了登记,测了体温,不发烧才进了村。
当她提着行李箱载着口罩推开那扇油漆斑驳的大门时,系着围裙在厨房的灶台上忙活的婆婆竟然没有认出她。
“妈,我是小敏啊。”
婆婆惊喜万分,双手在围裙上使劲擦了擦。“小敏啊,看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