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200字。
文言文阅读:序跋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予以子袁子(袁枢)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①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②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③,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予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④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
嗟呼!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为之,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源则其医之方矣,此书是也。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彼暗而此昭,宜也。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
淳熙元年三月戊子严陵杨万里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中华书局1955年版)
文本二:
世之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节选自《新注资治通鉴序》,中华书局点校本,2011年版)
[注]①楙(mào):美盛,兴旺。这里是互相切磋,使学问渊博的意思。②搴(qiān):拔取。这里是选择的意思。③窕而摦: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窕(tiǎo),不充满。摦(huà),宽大。④绎(yì):抽丝,引申为寻究事理或连续不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
B.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
C.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
D.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国家人才的场所。
B.《通鉴》,是《通鉴纪事本末》的简称,是南宋袁枢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民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D.淳熙,南宋孝宗赵春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年号,为宋孝宗于圜丘祭祀大赦天下时所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与袁枢同时为官,这篇序文从两人在仕途奔波中密切交往的深厚友谊写起,接着叙写杨氏初读《通鉴纪事本末》的收获和体会。
B.从记述方式看,本末体能够在一篇之中反映出某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而编年体因史料被年代隔开分散,一篇之中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C.“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杨万里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对《通鉴纪事本末》的现实功用做了极为形象的概括。
D.袁枢著书分目特别注意“治世”,侧重升平时期的意向显而易见,对分裂时期也留意期间的祸乱,尤其注意到了每个朝代各自的兴衰荣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源则其医之方矣,此书是也。
(2)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5.南宋人赵与筹说:“读《通鉴》者如登高山、泛巨海,未易遽睹其津厓;得《本末》而阅之,则根干枝叶,绳绳相生,不待反复它卷,而了然在目中矣。”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