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350字,答案扫描。

  大 联 考
  2 0 2 2 — 2 0 2 3 学 年 ( 上 ) 高 二 年 级 期 中 考 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 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 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 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 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 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 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 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 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春秋纷乱的大时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   采纳,“尚用”就是很自然的。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仁”是   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已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  “仁”之本),从品德素养的角度说,“仁”又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品德的总称。尽管如此,对   人的普遍的关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  调,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
  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  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与言谈,作文与学诗,都要守礼。“克已复礼为仁。 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 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
  过,而是恰到好处,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美、中和之美,当然也 是一种克制之美。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文学艺术的真谛,那就是凡是真正的文学 艺术,都是一种“受限制”的工作, 一种克制的创造。这里面,还强调什么呢?就是与社会规律 的协调,与自然规律的协调,与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协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首先已 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
  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 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会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摘编自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非常重视“诗”,认为“诗”与“乐”“礼”并列,并将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 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了文质统一的观点。
  C.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既是符合礼制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 支柱。
  D. 孔子的文学观关联着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包含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孔子论“郑声”,来论述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 偏废。
  B. 文章以郭绍虞的评价说明了儒家与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学观尚文又尚用的 特点。
  C. 文章论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以此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 克制的创造。
  D. 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论语》有直接的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内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 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
  B. 孔子指出了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 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
  C. 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复礼”,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 并不协调,超越了他的时代。
  D. 将孔子的“中庸”运用在国际关系中,有助于各国相互克制,保持理性,协调各方利益,在 合作中实现共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对沈阳北大营的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在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 战争中,全体中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