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30字。
空阔衬孤微,残躯系家国——杜甫晚年诗歌特点浅析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这首诗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教学工具
学生初中学过杜甫的《望岳》,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高中课本里的《登高》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与早年的《望岳》不管是意境上还是情感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如何准确地把握诗人晚年的思想特点,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学生对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维度)掌握的还不够好,囿于自身的阅历,情感的把握也不够到位,需要多多引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杜甫诗中所展现出来的空阔景象与孤微形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