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登高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登高》这篇文章选自统编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解读文本去感受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学习本单元要基本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登高》这篇文章写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藩镇割据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教学工具
通过对第一单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找到诗歌中的意象、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体会意境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难度是引导学生体会颔联这两句与首联的意境不同,引导学生关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描写的结合,动静、远近艺术手法的运用。其次是古典诗歌是凝练含蓄的,学生不能融入诗境、展开联想、抓住意象,可能会难以理解诗歌意思,特别是最后两句,学生可能难以想到艰难也蕴含国运艰难,如不能结合杜甫处境,就难以体会本诗中复杂的愁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
(3)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会分析诗歌中各种感官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艺术手法的运用。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能探讨其思想根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体味意境并分析写景技巧,体会诗人情感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并探讨其思想根源。
板书设计
登 高
云 天 疾 风 哀 猿
首联 清 渚 白 沙 飞 鸟
写景
颔联 无边的落叶 不尽的长江
意境: 寥廓苍茫 萧瑟雄浑
手法: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颈联 万里 悲秋 作客 多病
抒情
尾联 艰难 霜鬓 潦倒
三秋图 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运之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了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先来回忆一下主席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明确:枫叶火红、江水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自然界的一切都那样富有生机和活力,我们无一不被青年毛泽东“我主沉浮”的豪迈诗情所感染,同样是深秋季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杜甫眼中的秋景又是怎样?为何他眼中的秋景是这样,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登高》,跟随杜甫的视线,看看杜甫眼中的秋景,体会当时杜甫的心境和情怀。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受情感。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音节,初步感受诗人情感。
2、播放配乐朗诵,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悲凉)。
3、齐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 品读诗文,鉴赏艺术手法,体味诗人情感
一、抓情感词“悲“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为何同样面对秋景,杜甫与毛泽东的感受不一样。
补充:《等高》写作背景
二、结合诗歌一般特点,分析《登高》是如何体现这种结构特点的。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三、品读诗文,运用缘景明情与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
活动一:运用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并分析其艺术手法。
明确:
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急促)、高天(高远)、哀啸的猿、清渚(清冷)、白沙(凄清)、飞回的鸟(孤苦无依)、
无边萧萧下的落木(萧瑟)、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雄浑、壮丽)。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明确:动静结合、俯视仰视结合、视听结合
活动二: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又高远、雄浑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相矛盾吗?
明确:运用反衬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个体的渺小,从而引发诗人悲伤情绪,登高原本为排遣心中烦扰,但所见之景更让诗人愁上加愁。活动三:体会诗人的万般愁绪
南宋诗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登高》颈联十四字中蕴含有八意,即八种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远)悲秋(时惨)常(时久)作客(羁旅) 百年(迟暮)多病(衰疾)独(无亲朋)登台(思乡)
活动四:.结合诗人人生经历、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补充杜甫人生经历
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小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