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80字。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把握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感受其“王道”的社会理想。
  3.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感受其取善譬巧喻,层层深入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
  2.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明确孟子的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关注民生,情系百姓最早在孟子的思想中受到了极大的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齐桓晋文之事》的学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名朗读,通读全文。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自由读。
  则王(wànɡ)乎  胡龁(hé)  衅钟(xìn )  觳(hú)觫(sù)  
  褊(biǎn)小   彼恶(wū)知之 庖厨(páo) 忖(cǔn)度(duó)   
  便(pián) 嬖(bì) 莅(lì)中国 商贾(ɡǔ)   放辟(pì)邪侈   
  惛(hūn )  畜(xù)妻子    衣(yì)帛     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3.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4)《孟子》思想: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保民:安民,养民。
  ②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