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6890字。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京剧音乐与京剧剧本文学、表演、舞台美术、服装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京剧艺术形式。京剧音乐是京剧艺术的根本基础。京剧音乐的唱腔、念白、曲牌、打击乐等四大部分,贯穿于京剧艺术的全部过程之中。
当我们论及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时,往往首先谈到的是声腔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会如数家珍地从昆、弋两腔的相互竞争,叙述到高朗亭“三庆”等徽班进京、汉调入京、皮簧腔结合等等。在区分京剧流派时,似乎也主要以其唱腔的风格特征为标准。也就是说,唱腔不仅在京剧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在整个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占有极其特殊、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京剧艺术发展至今天,的确已经形成了以“唱”为中心的艺术风貌。无论是传统剧目或是现代剧目,其主要表演形式还是通过角色的扮演者,唱出剧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感情,唱出剧情的来龙去脉,唱出一个故事。
在我国戏曲剧种音乐的形成发展史中,京剧音乐的形成发展史极具特殊性。我们知道,在我国300多个剧种里,绝大多数剧种都是从当地民歌、说唱或歌舞音乐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京剧则是在对民间多种艺术进行了长期吸收,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长期继承和发扬,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的徽、汉、昆等剧种的基础上的直接继承,是北京地区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京剧除了没有中国整个戏曲艺术发展史那样渐变的过程外,也没有经历过像某一个剧种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缓慢发展历程,而是在许多本来就已经成熟的剧种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也有一个丰富、提高、融化、融合的过程,也有孕育、确立、成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是在逐渐发展中才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毕竟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如京剧声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皮、簧两腔,它们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合流,就已经形成了后来京剧艺术中完善的“唱腔”。还有“四平调”“昆腔”“吹腔”等腔调,都不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所以,如果要谈及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史,应该主要以京剧的各种声腔为线索,同时,这样也就能够解释清楚京剧以“唱”为中心的历史原因。
虽然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并不算长,然而,关于其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京剧的历史应从清乾隆年间的第一个徽班进京时算起。第二种看法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不言而喻,是由于这个时代出现了老“三鼎甲”之首的“大老板”程长庚。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京剧的形成应始于清同治年间,其理由是这个时代的京剧名家谭鑫培,规范统一了京剧的音韵,并确立了京剧艺术的表演规范形式。目前的这几种说法的确也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其实,这也正是京剧艺术所经历过的发展历程。但是,那种片面地强调谁为京剧的第一代演员,谁又应是京剧代表人物的认识观念,就京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过程来看,似乎行之不通。同样,这与把另外其他阶段哪些人物尊为整个京剧艺术的代表都行不通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北京不仅是赓衍了几百年的京华之地,更是一个北方诸省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自清初以来,各地的剧种、戏班相继不断流入北京,形成了北京地区戏曲活动繁荣的局面,也有所谓“京腔”之称。但是,这不是京剧的命名,京剧的命名来自上海。虽然,在许多有关京剧形成史的著作中,有的也对京剧艺术的形成作了几个阶段的分段论述,但是,大多未见进一步阐述,特别是没有明确提出对京剧艺术的时代划分问题。如果我们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也许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认识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历史。
(摘编自张文君《论京剧艺术的发展》)
材料二
王评章先生认为,“在当代文化一体化、同化的形势下,戏曲除了创新以追随时代,还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评章先生提出的“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无疑为“文化全球化”时代下京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回顾近三十年来,京剧乃至戏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音乐与相关文学、表演、美术等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京剧艺术形式,没有京剧音乐的发展,也就没有京剧艺术的发展。
B. 京剧声腔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在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特殊的地位,在论及相关问题时往往最先被谈及。
C. 关于京剧确切形成年代的说法目前有三种,虽有一定道理,但无事实依据,这种主要以京剧代表人物来认识京剧历史发展的观念并不科学。
D. 在编创京剧新剧目的过程中,一旦过度开掘剧本文学性、思想性以及哲理性,将会使京剧的属性与品格发生质的改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多年来,京剧各行当出现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谭(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岩)派等,区分不同流派的标准就是唱腔的风格特征。
B. 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京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其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并不典型,具体表现为形成后较迅速地成熟起来。
C. 在许多有关京剧形成史的著作中,关于京剧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众说纷纭,因为相关资料保存不足等历史原因,这一问题已经无法阐述清楚。
D. 假如本为民族古典艺术的京剧发生嬗变,走上了与西方戏剧“趋同”的发展道路,京剧及其剧种最终将面临自身价值的迷失及自身艺术特色的消弭。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王评章提出的戏曲“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一辈京剧剧作家熟悉京剧舞台、了解京剧程式化表演,创作出了《红楼二尤》等传世之作。
B. 广泛吸收话剧、音乐剧等现代表演形式的优势,结合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改革与创新京剧。
C. 部分京剧作者以西方戏剧的框架模式为参照,使很多京剧新剧目成为“话剧加唱”的新模式。
D. 邀请编导、音舞、表演各个领域的专家,并结合当代青年观众的欣赏习惯,编创京剧新剧目。
4. 材料一中第四段使用了何种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二中称“京剧艺术”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并分析这一说法的理由。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无事实依据”错误,文中说“其实,这也正是京剧艺术所经历过的发展历程”,所以是有事实依据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区分不同流派的标准就是唱腔的风格特征”错误,“就是”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为“在区分京剧流派时,似乎也主要以其唱腔的风格特征为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