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892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思想里面突出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可以说,“崇德”是孔子思想的总精神。什么是崇德呢?崇德就是始终把道德放在首要地位,无论是国家的政务外交,还是个人的修身养性,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对人对事首先要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不相信强权暴力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他的理想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的形式来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领导。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论语》里,孔子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修养的种种论述,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这种崇德的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
  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观念。在《论语》里,孔子有一百多次谈到“仁”。《吕氏春秋》记载“孔子贵仁”。“贵仁”就是说孔子在诸多的道德观念里,最重视最推崇“仁”。当时还没有“价值”这个概念,古人都是用“贵”来表达这个意思,比如“以和为贵”“以民为贵”,就是把“和”“民”看作是价值上最重要的。
  “仁”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仁慈博爱,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孔子思想中,“仁”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德、贵仁、尊义,以及中庸、和谐等价值观,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
  B.“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仁”居首位是因为孔子的重视和推崇,并以之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C.孔子使“仁”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并将其运用于伦理、情感、行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方面。
  D.“尊义”实际是儒家崇德精神的具体体现,坚守义而舍弃利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影响深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崇德精神,与孟子的“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B.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儒家的“义利”之辨能够体现这一思想。
  C.“尊义”的思想贯穿先秦、西汉,直至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其源头始于孔子。
  D.孔子的“忠恕”思想在本质上还是“仁”。只要践行这一思想,就可避免霸权主义的产生。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孔子“仁”的道德观的一项是(3分)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B.“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C.“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中庸》)
  D.“在相关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梁漱溟)
  4.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1993年9月,“世界宗教议会”全体大会讨论并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确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是全人类都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请结合材料分析,孔子的这一主张何以成为世界伦理的“黄金准则”。(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概念,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床畔(节选)
  严歌苓
  六月的一天夜里,大雨把人们下醒了。大雨频率持衡,极有后劲地落着。似乎每一滴雨都是同样大小,同样的分量,不应该说它是落,而应该是发射。雨从天上被密集地发射到地上。可怕的就是那份沉着,那是在告诉你,它的增援无限。
  万红很快已经跑进雨里。胶皮雨衣和雨帽被雨点砸得“突突”响。巨大的雨珠如同实心的,砸在她额上,肩上,脚背上,似乎要砸出伤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