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910字。
渝东六校共同体高2024届(高二上)联合诊断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诸子引诗并非“感兴地引用”,亦非随意“乱断诗”,他们在其思想世界生成过程中大量引诗,是理性运思的结果,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由此形成了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
其中“释义”引诗传统,注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思想世界的相互融渗;是对所引诗文的进一步阐释,所以它几乎普遍存有一个连接词,连接所引诗文与释义部分。引诗诗文与释义部分的连接词,其作用是双重向度的,从诗文向释义来说,连接词使诗文的意义不再囿于原有的诗义,而是开显了更多可能的意义向度;从释义对诗文来说,连接词使诗文的意义进一步升进,这种升进或者是向上的“提升”,或者是向内的“纵深”,是向引诗文本的思想世界展开了诗文的意义向度。源于引诗诗文的核心字词,其作用也是双重向度的,从引用诗文来说,核心字词使诗文不再是外在于引诗文本,也不再是仅仅作为佐证的工具,而是作为引诗文本思维进程的逻辑起点,契入了引诗文本的思想世界,融入了先秦儒学的生命世界;从引诗文本来说,核心字词使先秦儒学的思想世界,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义理结构,也拥有诗文的精神世界,不仅是一种理性运思的思想历程,也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生命活动。引诗诗文与先秦儒学的思想世界,在义理上是相合无间的。
“证立”引诗传统,侧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其他结构的相互参证。诗文列于句尾,往往处于引诗文本的逻辑终端,但同样采用意义开显的方式,证立引诗文本的结论。不过,引诗诗文意义世界的开显并非无边无际的,而是存在着一定边界,这种边界源于引诗文本的语境和语义。在引用同一章句“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时,《富国》篇为证立“臣或弒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他故焉,人主自取之”这一结论,推论这些恶果纯属君王咎由自取,“报”从诗文“无德不报”转为“报应”,这是“报”的消极义;而在《致士》篇中,荀子引诗是为证成“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这一结论,此为弟子对为师之恩的思念,诗文“无德不报”之“报”转为“报答”之义,这是“报”的积极义。这说明即使同一篇、同一章的诗文,在不同的引诗语境、上下语义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向度,引诗语境和语义对于诗文意义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摘自《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聘问,列国聘盟必称诗谕志,诘问辩解亦引诗为证,体现其政治目的。外交辞令需要称引《诗》的章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为微言相感。周代重礼乐,《诗》与礼乐文化关系紧密。引《诗》能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儒学引诗文本的思想世界,既是一种道德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理性与诗性、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B.两种引诗传统都采用了意义开显的方式,但“证立”引诗传统开显的边界比“释义”引诗传统开显的边界宽阔。
C.从诗文向释义来说,连接词使诗文的意义进一步升进,这种升进是向引诗文本的思想世界展开了诗文的意义向度。
D.先秦外交辞令称引《诗》的章句,是因为引《诗》可以加强言辞,“耀明其志”,使对方闻弦歌而知雅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先秦引“诗”的现象,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面对国难,楚国的春申君采取断章取义的引用方法称引了《诗经》相关内容,来表达劝谏之意。
C.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依然可以成为当代引“诗”的典范,为新时代引“诗”提供营养。
D.两种引诗传统不仅深刻影响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特质,也成为先秦儒学诗学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证立’引诗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故推恩足以保四海。(《齐桓晋文之事》)
B.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上》)
C.故君子不傲……诗曰:“匪交(紧张)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劝学》)
D.《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自身可以免于伤害)夫,小子!(《论语》)
4.荀子在《君道篇》中有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夫是之谓诚君子。诗云:‘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温和恭敬地对待别人,是维系道德的基础)。此之谓也。”请结合材料一对这种引诗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在“重耳赋达秦穆公”的历史故事中,重耳赋《河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河水倾注大海)”秦穆公以《六月》“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做出回应,请结合材料二指出并分析这种称引文化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永别了,武器(节选)①
美•海明威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看见他们被地平线衬托出的身影。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我们快走到军官们的正对面了。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有时交谈一声,跨前几步,打手电筒照照一个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