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30字。
劳动之歌,异曲同工——《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
教材分析
《芣苢》和《插秧歌》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劳动”,这和2019年的高考作文主题一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部分也要求学生具备“劳动意识”,课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树立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穿越时空的魅力。除了主题的魅力,还有艺术方面的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晓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除了反复诵读,还可以融合音乐学科的艺术表达,感受其中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1.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辉煌灿烂的科技文明,劳动推动着历史车轮向前驶进。“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然而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形式的劳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有的不理解劳动,有的不愿意劳动,有的甚至不尊重劳动,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需要被唤醒。如何在语文课上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我们要思索的。
2. 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对其“重章叠唱”的手法有所了解,但不一定理解其艺术魅力;而《插秧歌》的民歌手法,无论是比喻的生动形象,还是叙事口语化的亲切自然,在单纯看文字的情况下也较难欣赏。应在教学设计中与音乐学科融合,以更为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们的直觉感受,从而把握其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结合注释,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并将其与音乐的诠释风格结合,进行鉴赏。
3.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就不同作品展开比较阅读,形成有逻辑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劳动的辛苦与光荣,从而愿意劳动、热爱劳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比阅读,感知诗歌在表达同一主题时不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 ,结合课后学习任务,深入感悟劳动辛劳和荣光。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明确任务
让我们一起观看两段歌曲视频,注意品味感受两首歌曲的异同(播放《船工号子》和《采茶舞曲》》片段。学生观看聆听)
问:两者都是什么情况下唱的歌?(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