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710字。

  语文高考复习 《辽史》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绿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问韩家奴:“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B.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C.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D.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至屯所”与“比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B.“在军物故”与“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两句中的“物故”含义相同。
  C.“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与“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D.“为贤主”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身为官宦子弟,从小便赴南山读书,他勤奋好学,饱览经史,这为其日后的不凡成就奠定了基础。
  B.萧韩家奴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如借炒栗一事劝谏皇上掌管国家应掌握火候,合理有度。
  C.萧韩家奴博览经史,擅长从古代圣贤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经验,如借助唐太宗的观点巧妙规劝君主体恤民生。
  D.面对君王提出的问题,萧韩家奴没有选择阿谀奉承,而是坚持坦诚相答,如此表现也令君主深受触动。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
  (2)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