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多方法诵读课文,学会朗诵,理解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教学难点:
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三、教学设想
教学离不开学情的把握,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学情把握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把握。一是文言文诵读,八年级的学生在诵读层面能基本做到正确和顺畅,但在节奏把握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语感欠佳,因此在课堂上应重点教授;二是文言文翻译,学生能初步把握常用实虚词的意思和运用,词句翻译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标准还不能完全把握和实现;三是文言文学习兴趣,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还存在一些抵触心理,文言文文本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存在陌生的感觉,因此课堂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趣味。另外,所学课文《三峡》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技法较多,可能会对学生学习构成一定的障碍。
四、教学方法:
《三峡》选自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典山水散文。目前,不少教学的焦点都是落在《三峡》“自然美”的反映说上,然而我们要意识到一篇经典的写景之文能够世代流传,也绝不只因为其写景之真。孙绍振指出,三峡之美的性质是由人的情志决定的。因此,本课的解读意图以情志的审美为教学设计出发点,结合语文学科素养、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并考虑学情特点,将基本的教学方法确定:为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明代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写山水文成就如此之高的郦道元的《三峡》。他这个《三峡》写得好啊,给后世的作家可出了难题:以李白的高才,也不能不袭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成句;余秋雨在《三峡》中这样感叹:“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据记载,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人民比较同情,对权贵有所不满;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
2.背景介绍
选自《水经注校证》。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3.相关链接:《水经注》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