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370字。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及考试科目在相应的位置填涂。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引出了后文的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
  C.文章引儒家注重的“孝”道“无违”,意在说明长老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
  D.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说明了注释大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继替与社会变迁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一个社会不会突然与旧结构完全不同。
  B.一个人,只要他能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他就能成为“文化英雄”。
  C.乡土社会是一个容易安定的社会,缺少“领袖”和“英雄”,因此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中不易产生。
  D.只要表面上承认长老权力的形式,内容就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口是心非、虚伪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中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