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500字。
潍坊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
材料一:
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
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
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它强调知行统一的“力行”原则。所谓的“力行”原则,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力行。道德践履系统还强调“慎独与审察”,“慎独”是指在“人之所不见”的独处之境,能够自觉地坚持道德原则。但在现实中光靠内省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外界的督察。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不是认识了,即可付诸实施,而往往受到旁人的影响。所以儒家还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与“直道而行”。在道德实践中,不仅别人会影响自己,自己的实践也会影响别人,还要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还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与发展,不得不关注它的经典系统的建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我们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的最基本的教材它们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对四书的注释,现代人理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得更精确、更富有时代性。除“四书”外,还可增选二书:一是《易系辞传》,二是《广学记》。《系辞传》对儒家的宇宙观、核心范畴“道”以及辩证思想都有充分的体现。《广学记》收《学记》与《劝学》,这二者反映了我国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在古代社会转型期思想家呼吁重视学习的重要性。
(摘编自夏乃儒《儒学的现代重构——在文庙“与孔子对话”学术讲堂上的讲演》)
材料二:
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如泰州学派、明清之际顾黄王三大儒的儒学、20世纪现代新儒学等)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儒学。这些儒学理论既有朝向“现代性”的开放一面。又有限制“现代性”的保守一面。要充分研究转型儒学的“保守”面,解开儒学现代化受限的困局。就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提。尽管中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发生和开展不一样,西方现代性更强调“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中国式现代性更为强调“总体”。虽然“现代性”在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核心范畴中,“道”是“形而上”层面,“仁”是心性层面,“礼”是社会层面,“和”则是方法论层面。
B.儒家经典系统为我们准确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C.只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握,就能找到转型儒学“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
D.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主体性逐步由“确立”转向“模糊”,进而转向“虚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中,“道”比“命”和“易”更贴近儒家经典中的观点,更具有现代价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据当代的时代特点,通过倾听社会呼声,从儒家资源中发掘出来的重要德目。
C.泰州学派强调个体欲求的实现,而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理欲互限”,在个体主体性方面,后者更胜一筹。
D.儒学现代化转型受困的原因在于儒学理论对个体主体性凸显不够以及儒学现代重构未从四大系统展开。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儒学现代化”观点的一项是( )
A.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
B.在现代世界中,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
C.个体要戒除世俗的欢愉,以达到崇高的精神理想。
D.缩小“自己的我”和“别人的我”之间的鸿沟。
4.两则材料都围绕“儒学现代性”展开,但论述重点和结构却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5.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这样论述:“(中国)以私有财产权为基础的、市民的个人自由,一直停留在未发达状态。但是在其反面,他们创出了以总体的自由为本身课题的、特异的近代的自我,以及富有政治性、社会性、道德性的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中国式近代”论断的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梁晓声
①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
②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③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