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0字。
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领航卷(四)
命题报告
命题人解读:本套试卷命题紧贴2022年新高考卷,凸显了新高考卷的特点,题型与高考卷基本保持一致。
命题新情境: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老舍的《黑白李》,关注名家作品;语言文字运用Ⅰ选取《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关注传统文化。
亮点新试题:第5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新诗的形式特点,有一定开放性;第20题,要求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综合性比较强。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我国新诗的现状,诗论家陈仲义曾说:“已经到了世纪之交,新诗的形式建设——有关格律化主张和实践,依然在困境中苦苦挣扎。”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其一,新诗诞生之际居然犯了急躁病,很想一蹴而就。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外国,一种诗体的嬗变,总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与改进,有人说:“文艺史上只有演变而无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不同,它们不是取决于内部生成的因素。为了急切迎合政治斗争的需要,需要立即拿起白话文,将之当作武器,这对于诗的创作而言实在难以胜任。当时过于片面地鼓吹写白话的自由诗,而把一千多年来古典诗歌铸成的形式美全部抛弃了,就像推倒了一座令人痛恨的王宫一样,那么在野草丛生的废墟上又该如何建立新的艺术殿堂呢?平仄规定可以不用,但是音乐性的节奏感应当保存下来,一旦把白话语言和诗固有的音乐特性对立起来,再加上别的因素,势必会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另一方面,诗体无形造成了“散文化”倾向,诗歌的篇幅越写越长,内容则越来越单薄,内在结构松散,语言乏味,这种被称为诗的反而赶不上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二,历来对新诗形式与建体的见解分歧颇大,尤其是对建设新诗体缺乏认识与热情。废名谈新诗独具慧眼,但他认为“分行就是形式”,就没有必要考虑“建体”的问题了。更多的人是不重视形式的制约力,认为想怎么写都可以,甚至把格律诗视为一种障碍,更反对诗还要押韵。有的人热衷新诗的“散文化”,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美学的根本原理,而且也背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
另外,人们对新诗形式也存在着不少误解,误以为白话的文法和自然音节就是使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所以最长的诗句长达三十几个字,实在难以卒读。然而,并不是七短八长才叫新诗,据南开大学谷羽教授介绍,普希金所有的诗都有严格的轻重音安排,不能任意伸缩,近似我国的古典格律诗。法国诗歌则讲究阴阳韵搭配,音乐感很强。其实,不少写自由体新诗的诗人也写现代格律诗。胡适写过行节整齐和押韵的《梦与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艾青说过他写了不少半格律体的诗,如《礁石》。当前兴起的“小诗热”,无非是为了发扬民族诗歌的传统,力求片言写大千。目前对一些所谓“口水诗”“羊羔体”的实验诗加以质疑是正常现象,它朝逆向发展不仅不得人心,甚至能造成一种“文化伤痛”。
(摘编自王玉树《略说建构新诗体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材料二:
新诗的形式建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调适以改变当下困境?窃以为,若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各自优势相结合而建立一种新的诗体,既破除格律诗的固定外形,又设置出一种大体的形式规则;既秉持自由精神,又不让自由恣肆泛滥;既用大体的形式规则框束自由,同时又用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外形的“束缚”,或许可缓解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困境。对于这种诗体,林庚先生曾经进行过实验,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在特殊时期存在借用白话当武器的急迫性,也存在“散文化”的倾向性,导致古典诗歌的形式美被完全抛弃。
B. 新诗创作要突破古典诗歌的束缚,可以不讲平仄,但不能抛弃诗歌的节奏感,甚至将语言与诗歌固有的音乐特性对立。
C. 用大体的形式规则框束自由,同时又用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外形的“束缚”,这需要结合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各自优势。
D. 新诗需要坚守两个方面:一是新诗需要构建自然的节调和韵,二是新诗应保留“分行”这一外在形体上的唯一特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体的嬗变及其他文艺形式的演变总是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与改进,而新诗自诞生时便试图违背这一规律。
B. 内在结构松散、语言乏味的“散文化”新诗不仅破坏了诗歌美学的根本原理,也背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
C. 20世纪30年代,鲁迅曾指出新诗的症结在于缺乏“节调”和“韵”,并指出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缺一不可。
D. 诗歌的自然“分行”能够凸显主旨、强调内容等,起到“留白”的艺术效果,有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3. 下列有关内容的推断,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不少学者一直都在研究新诗的形式建设问题,但还没有突破新诗的困境。
B. 分行能不能取代“建体”以及新诗的形式有没有制约力是影响新诗的形式建设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C. 林庚先生曾冲破旧诗的约束,实验一种新的诗体“自然诗”,但由于实验较早,并未引起重视。
D. 罗小凤重提“自然诗”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批判自由诗和格律诗这两种诗体的缺陷。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臧克家的《老马》在形式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黑白李(节选)
老舍
黑李是哥,白李是弟,黑李比白李大着五岁。黑李并不黑,只是在左眉上有颗大黑痣,因此,他是“黑李”。而弟弟没有那么个记号,所以是“白李”。其实他俩的脸都很白,长得极相似。
某天,白李说要与黑李“分家”。又过了四五天,这点事还在我心中悬着。有一天晚上,王五来了。他在李家拉车。王五是个诚实可靠的人,三十多岁,头上有块疤。“我在李家四年零三十五天了!现在叫我很难。二爷待我不错,四爷呢,简直是我的朋友。所以不好办。四爷的事,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