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520字,答案扫描。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城市和农村是构成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体系的两个部门。相对于农村,城市在微观层面往往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报酬,在宏观层面往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从国际经验看,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之间显著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外出就业为出发点,中国农村人口呈现出大规模、持续性的非农化流转,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并在同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创造了增速“奇迹”,这一奇迹与经济增长“奇迹”相互嵌套,共同构成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图景”。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罕见,但迄今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发展涉及的人口规模、空间范围及影响程度世所罕见。在人多地少、农村农户数以亿计且很长时期内实施城市偏向政策的背景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也和其他经济体存在区别。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蕴涵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其现代化进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经济增长。从实践角度看,中国城市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第一,经济增长功能。城市化意味着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向高生产率部门,这种就业和人口结构转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按照这种理解,城市化首先扮演着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角色。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城乡之间“用脚投票”,其经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益比较之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入到劳动报酬更高的领域就业,由此产生的宏观效应是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并存程度,促成了劳动力和资本在城市部门的紧密结合。
  ④第二,效率提升功能。城市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结构变迁,其不仅追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产生的再配置效应,而且追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匹配。城市化不仅具有因劳动力流动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功能,还具有因各种要素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效率提升功能。
  ⑤第三,成果分享功能。对于中国这样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城市化不仅应从经济规模视角来理解,还应从其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影响维度来考察,城市化的成果分享机制应受到足够重视。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改善了生活水平,其中的机制是:城市化使农民获得了相对于农业产出更高的工资回报,推动了农业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且城市化推动的经济增长为政府的农村财政倾斜提供了基础。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呈现出持续缩减态势,CEIC的数据显示,2009~2021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1倍降至2.50倍,城市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从2.81倍降至1.90倍,2020 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
  ⑥不过,迄今中国城市化在解决二元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短板,首先,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方式进入城市就业,但其社会保障主要依据农业人口这种户籍制度来获取,这使进城人员的职业转变和身份转换不同步,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其次,由于迁移的选择性,城市化把农村之中相对年轻的、受过更好教育的以及更敢于闯荡的人带到了城市,其衍生结果是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程度,并助推了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村的不充分发展。
  (摘编自高帆《中国城市化的逻辑转换:含义及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
  B.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都是以经济规模视角和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影响维度来进行理解和考察。
  C.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不断缩减,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
  D.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方式进入城市就业,实现了进城人员职业转变和身份转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功能,接着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短板。
  B. 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化背景和战略目标等方面国情的分析可知中国城市化道路和其他经济体存在差别。
  C.文章第3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市化首先扮演着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角色这一观点。
  D.文章第6段指出农村户籍制度和迁移的选择性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在同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创造了增速“奇迹”。
  B.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进入到报酬更高的领域,这解决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C. 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匹配及重新组合使城市化具有效率提升功能。
  D.中国的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页,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观看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