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980字。

  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陈寅恪先生说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而且“实为吾国申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学界对他到底应属于儒还是应归于道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他“可推圣门弟子”,有人又认为他“堕庄老”,有人说他“实外儒而内道”,又有人说他“是内儒而外道”。
  那么陶渊明诗中表现的到底是儒者的胸次还是道家的襟怀?一般而论,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要求个体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主张放弃一切社会责任而“任其性命之情”,鄙薄那些“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和“伤性”“以身殉天下”的“圣人”。陶的“洒落”看来有别于儒家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而近于道家放旷自适的逍遥态度。不过,儒学也包含了不同的精神向度,孔子在提倡“克已及礼”的敬畏戒慎之外,同时非常激赏“吾与点也”的自在超然,为宋明理学家所乐道的“胸中洒落”已经蕴含在先儒的精神资源中,所以后世不少论者认为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他深心体贴的仍是儒者的襟怀。陶渊明的《时运》一诗便是这一论点的极好佐证,诗前小序说:“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概交心”由此他想起了孔子当年“吾与点也”的情景,自己眼下的这种人生怡乐不正是曾点当年所企望且为孔子所赞许的人生境界吗?难怪清张潮等人认为陶渊明是曾点“千载而后”的“知己”了。
  由于曾点的人生理想已化为他自己现实的人生体验,所以陶渊明对曾点之志有一种独到深至的体认,“从来说曾点为狂,不曾道破静字,今始拈出,深心体贴,俗人不知”。儒门一直将曾点的人生态度视为“狂者胸次”(参见《孟子•尽心下》),陶渊明却认为曾点之志的本质不在于其狂而在于其静:“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静”的反面为“躁”,“躁”表明个体还有所欲求、有所渴慕。有所欠缺,心灵还处于一种栖栖惶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洒落得起来呢,陶对“静”与洒落的内在联系深有体会,他在诗文中屡屡谈及自己“偶爱闲静”(《与子俨条疏》),“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静”是不妄想不妄求个体和谐自足的心理状态,“万物无足以饶心”才能静,因而“静”不仅是人生洒落的必要条件,就其自在与自适而言也是洒落本身。在这一点上儒道走到一起来了,曾点之志的本质既在于其静,庄子的逍遥游虽然被他描绘得气度恢宏飘渺玄远,其实也不过是“游心于淡”而已(《庄子•应帝王》),本质上仍是一种清虚恬淡之乐。陶渊"明的洒落正是庄子之逍遥曾点之理想的完美结合,既近于儒也近于道、同时又不同于儒也不同于道。
  一方面,陶的洒落与庄的逍遥在境界上相通而又不同:由于反社会反伦理,庄子逍遥游的承担者只是那些吸风饮露的“神人”或“至人”,这种逍遥游也只能到“无何有之乡”、“四海之外”或“无穷”的廖廓中去寻觅;由于不离人伦日用之常,陶渊明的酒落在当下即是“人境”或“东篱”就可实现。由于有儒家对人际、人生的关怀与执着作为根基,陶的酒落不似逍遥游那般汪洋恣肆,但也不似逍遥游那般诡谲放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起“乘云气,御飞龙”的逍遥游要朴实、平易、亲切得多。
  另一方面,由于同样深刻地受到庄子逍遥游精神的影响,陶渊明比曾点更少拘束,他的洒落比起曾点的清沂舞雩之乐更加脱略形迹,更加超脱旷达。
  总之,陶渊明不通过功德勋业而以“纵浪大化”来超脱生死,其生命取向近于庄周,但在价值与意义的景观上同流天地则又回到了孔孟。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中只有他才达到了一种人生的化境——既“放浪形骸之外”(洒落悠然),又“谨守规矩之中”(忧勤执着)。
  (选自戴建业《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洒落”有别于儒家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而近于道家放旷自适的逍遥态度,所以,陶渊明是庄子“千钱而后”的“知己”。
  B.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且陶渊明认为曾点之志的本质不在于其狂而在于其静:“我爱其静, 寤寐交挥。”
  C.陶渊明的洒落既近于儒也近于道,同时又不同于儒也不同于道,不能简单地进行非儒即道的划分。
  D.陶渊明的洒落与庄子的逍遥在境界上不同,因为庄子的逍遥反社会反伦理而无法实现,但陶渊明的洒落可以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陶渊明的洒落与儒家以及道家思想进行对比,得出陶之洒落既不是儒家思想又不是道家思想的结论。
  B.文章第二段举出陶渊明的《时运》一诗诗前小序佐证陶渊明诗中论证的是儒者的胸次而不是道家的胸怀。
  C.文章第三段举出曾点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儒、道在崇尚“狂”和“静”这一点上走到一起来了。
  D. 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分)
  A.孔子在提倡“克己复礼”的敬畏戒慎之外,同时非常激赏“吾与点也”的自在超然,所以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也就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B.陶渊明的洒落正是庄子之逍遥与曾点之理想的完美结合,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完美结合。
  C.晚年辞官归隐的王安石诗云“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正体现出他内心之躁,与陶渊明的洒落不同。
  D.“静”是不妄想不妄求个体和谐自足的心理状态,所以“静”不仅是人生洒落的必要条件,也就是酒落本 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有物50余件。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考古热”“文保热”。从陆续出土的精美文物看,三星堆遗址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为带动,做好三星堆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汲取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给养。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