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420字。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韩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令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B.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C.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D.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这与贾谊《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的意思相同。
  B.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是铜铸币,但各国货币形式并不统一,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
  C.敝邑,在文中意为敝国,称“敝”本已是谦称,楚国使者不称“敝国”而称“敝邑”,是有意在韩王面前谦卑恭敬。
  D.韩朋,即公仲朋,“公子”“公孙”“公仲”等表示出自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宗族),故能以国号加名来指称某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浊泽之战,韩国陷入危境。公仲朋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与秦联合伐楚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把祸患转嫁给楚国。
  B.陈轸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认为楚国才是秦国的真正目标,一旦楚国做出援救韩国的姿态,楚国的危机就过去了。
  C.陈轸善于分化瓦解敌人,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垮敌方联盟。
  D.公仲朋和陈轸智谋本不相上下,但楚王虚心纳言,而韩王拒不听谏,贪小而失大。作为谋臣,公仲朋也是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2)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
  5.公仲朋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①,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