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02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有“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之分。“物 质贫困”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表现为物质上的匮乏,是缺乏维持生存所需 要的食品、住房、衣物等物品的一种状态,从而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直接威胁到生命的 延续。而相对贫困则是相比较而言的贫困,是与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一 种衡量和测度,具有主观判断的感觉,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动态性、长期性的状态,存在 于一切社会之中,实质上是社会的不平等、不公平状态。随着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贫困标准也有很大差别。而“精神贫困”则是行为科学意 义上的“贫困”,是溶在血液和灵魂中的一种特性。被学者称为“个体失灵”或“行为失 灵”或“志向失灵”的“精神贫困”,是一种“贫困者可能缺乏争取和改变自身贫困状 况的志向”,表现为志气缺失、能动性不足、精神怠倦、不思进取、眼光短视、急功近利, 如中国俗语中所说的“人穷志短”,不能按照理性原则进行决策和思维,导致个体福利无 法最大化,成为物质贫困的精神元素,最终进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越是贫困的人,越具有贫穷思 维和贫困习惯。这种思维和习惯造成贫困者接受外界信息的心智容量萎缩,认知“带宽” 被稀缺心态堵塞,使人的思维、行为、眼界受限,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大幅降低。大量 的研究证明,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和发明大都来源于认知“带宽”中的梦想和理想,而贫困 者大脑“带宽”中占据的全是为满足生理需求所需要的油盐柴米之类的稀缺物,注意力、 观察力、分析能力等都会让位于解决饥饿的稀缺需求,饥饿的人注意力只会被食物吸引, 其他的事情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穷人心态”使得贫困者很难有要成大事的规划、目标, 看到的只有眼前的蝇头小利,行为变得小心谨慎,畏手畏脚,丧失了承担风险、敢冒风险 的勇气,更缺少资源支撑到外面世界去开开眼界。他们毫无魄力而言,只能像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即使面前是浩瀚大海的广阔,他仍然看不到机会,只会望洋兴叹。他们已经被 贫穷砍断了搏击的手脚,已经被贫穷扼杀了认知的能力和强悍的执行力。这种资源稀缺尤 其是金钱稀缺的窘迫生活造成的“穷人心态”,时刻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潜 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家人乃至子女,降低了后代的“带宽”,使他们的心态也变得愈发 消极和短视,从而产生贫困的迁移,陷入贫困的怪圈。
  (摘自唐任伍《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 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材料二:
  在脱贫攻坚和制度化反贫困过程中,家庭和外来扶贫者的主要目标是家庭收入的增长, 在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下,贫困家庭的收入增长似乎也不成问题,但是在“扶志扶智”方面 常常较软。这既有贫困群体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受扶贫者定期脱贫指标任务的约束——工作人员更多地将精力投向看得见的经济收入增加。这本无可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知“带宽”中的梦想和理想大都源于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和发明。
  B.贫困具有迁移性。贫困者的子女易受家人“穷人心态”的耳濡目染,使他们的心态也 变得愈发消极和短视,陷入贫困的怪圈。
  C.自外部的直接经济支持减少,或贫困群体的经济活动并不那么乐观时,可能导致贫困 群体谋求发展时的动力变弱。
  D.心理学意义上的抗逆力,与人们亲历的社会生活和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相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物质贫困”是指绝对贫困,“精神贫困”则是相对贫困。
  B. “精神贫困”则是行为科学意义上的“贫困”,“人穷志不穷”是可以解决“物质贫 困”的精神元素。
  C.家庭经济收入不能靠外部支持可以较快增加时,受助群体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D.顺境中贫困群体可以依靠抗逆力,有韧性地生产和生活,等待时机、谋求发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扶志扶智”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她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民族刺绣扶贫车间,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
  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
  B.她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
  山,走进大学。
  C.驻村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劳务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 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使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D.他多次与村干上门动员独自居住在棚屋的老人及其孙女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解答老人 看房、入住上的疑虑,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
  4 .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 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 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丹柯(节选)
  [苏联]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居住地的周围三面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一面是 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天困难的时刻到了:不知道从什么 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的人,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到处是泥沼; 要是阳光照在泥沼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会因此而接连死去。他们明白,要想 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往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