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60字。

  《红烛》
  ——闻一多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红烛》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理论;
  2. 体会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
  3.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摊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几年前读完闻一多先生的诗集,如今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诗歌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作《红烛》。
  (二)知人论世、扩充知识
  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2.人物经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