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830字。
高一学科素养测评试题
语文
2023.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象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但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B. 仅从行为规范来说,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C. 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D.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因为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所以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 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证明了礼治是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的,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B. 材料一主要是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 “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C.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
D. 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 )
A.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B.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C.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D. 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错误。从原文“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来看,礼治并不是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强加因果。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