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690字。
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巳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今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收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专门赠送的。
在致新生的信中,邱勇写道,《乡土中国》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社会的基层,他们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因此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
B.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对于乡下人来说,“土地”是他们最高地位的神。C.在远古的上地上,住过一些不知道如何种地的人,我们对这些人的生活多少是有些兴趣的。D.由于不流动而生出的土气,其实是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在农民身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指出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B.材料一通过举例说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思维与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思维的差异性。。
C.材料二引用《江村经济》中关于“节俭与浪费”的内容主要是为了体现费孝通先生的俭朴品质。D.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向学子赠送《乡土中国》,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本书增强对家乡的感知和
责任体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西医生在南极种出蔬菜的新闻体现了人与土地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B.因为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所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C.太平天国运动时,洪秀全“有田同耕”的口号可以看出,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中国人爱用微信朋友圈,朋友圈评论互为好友可见,体现朋友圈是一个极具中国本土性的社交工具。
4.“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这句话。(4分)
5.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如何面对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鹅毛大雪(节选)
迟子建
在姥姥的家乡,一到冬天,还有比推不开门更让人惊奇的事情。
那是捕鱼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冬天的鱼会很多,而且很肥。因为在我看来,冬天的水很凉,鱼大概是承受不了这种寒冷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