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250字。

  清远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 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在个人行为的四周所张起的铁壁,有些是横暴的,有些是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人如果像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里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我们不用“意志”加在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格中,就因为在教化过程里并不需要这种承认。其实,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在维持同意秩序中,这是个必需的要素;在别的秩序中也就不发生了。我们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是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权力是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如果说教化过程是剥削性的,显然也是过分的。我曾称这是个“损己利人”的工作,一个人担负一个胚胎培养到成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有什么好处呢?“成人”的时限降低到生理上尚是儿童的程度,从而开始“剥削”,也许是可以发生的现象,但是为经济打算而生男育女,至少是一件打算得不大精到的亏本生意。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材料二:
  乡土中国的皇权崇尚“无为而治”,乡土中国的基层则行施“长老统治”。从汉代的“三老”,到明清的“里老”,中国的“长老统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老”之称似起于西周。《礼记•礼运》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学。”至春秋战国,记载三老活动更具体,《通典》曰:“孙卿在齐为三老,称祭酒。”然而三老制度的确立,则在汉高祖二年。汉代三老在乡村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掌教化,助民风,维持社会的礼治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横暴权力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更为民主,比横暴权力更显示出优越性。
  B.在乡土社会中,一个孩子常受到压迫与剥削,其严重程度甚至不亚于最专制君王手下的老百姓。
  C.在汉代,里老在乡村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掌教化,助民风,可上书言事,直达朝廷,奏闻天子。
  D.汉代的三老制和明代的里老制虽然在职责上各有侧重,但二者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有共同之处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中的规律是需要人们去学习的,而蚂蚁等动物面对自身群体生活的规律却不学而能。
  B.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所产生的权力既不是横暴的,也不是同意的,这种权力是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
  C.汉代确立了三老制,在随后的不同朝代,该制度的名称并不一致,但都对乡村治理起到重要作用。
  D.朱元璋曾颁布《教民榜文》,其中关于里老的选任有详细的规定,里老的人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三老制度的教化作用的一项是(3分)
  A.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B.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C.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置以为三老。
  D.命有司择民间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理其乡之词讼。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在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姓的族长,他曾制定了关于乡民教化、言行、思想的《乡约》,乡民如违背《乡约》,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归 去 来 史铁生
  我知道,北玲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回陕北,再看看那片黄土连天的高原。她曾对我说过,当她躺在美国的医院里,刚从那次濒死的大手术中活过来,见窗台上友人们送来很多鲜花,其中有一束很像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想必也是百合类。她说,她熬着伤痛,昏睡,偶尔醒来就看见那束花在阳光里或者月色中开得朴素又鲜活。她知道她患了肝癌。她说,有十几天,也许更久,别的花慢慢凋谢,唯独那束山丹丹一样的花一直不败,她相信此非偶然,必是远方那片黄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