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630字。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23年3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奥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蒲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贸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B. 《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C. 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 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 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3分)
  A. 《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 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 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 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然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4. 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4分)
  5. 《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算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史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咕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