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350字。
刘国钧中学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讲练考案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案1 理解内容
【考点再讲】
一、整体把握,掌握信息
信息类文本阅读一般都是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分两到三则材料,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做好题目,首要的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本信息。
整体把握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浏览,标识段落,把握中心话题。
快速浏览文本,看看由几则材料组成,组成材料的文体各是什么,然后把握几则材料的共同话题。
第二步:分别把握每则材料的大意和思路。
对于每则材料,宜边读边画,主要是圈画出材料的中心句、起始句、结论句、过渡句、转折句等,进而概括出材料大意和思路。这里要注意两点:
(1)关注出处及标题,揣测材料大意。
非连续性文本多是断续性的,不像连续性文本那样有标题,且放在篇首,它的出处与标题放在材料结尾处。关注其标题,可以把握材料话题甚至内容;关注其出处,可以推测文本立场甚至态度。
(2)提取关键语句,把握材料要点
要善于抓住每则材料的显性的关键语句。有的材料每段的首句或尾句,往往起到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信息要点。
第三步:整体思考,看看几则材料是怎样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的,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是什么,各则材料间的关联是什么。
信息性阅读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材料呈现信息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分析等。题干常以“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表述形式呈现。
设误方式(一) 曲解文意:词语、句子等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固定的,其表达的范围、频率、程度等也都是恒定的,但设误项往往会通过错误理解词语的意思来背离文本意思,歪曲文本观点。
设误方式(二) 说法绝对:设误项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设误方式(三) 关系不当:(1)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乱(2)因果关系混乱;(3)条件结果混乱
设误方式(四) 混淆时态: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将“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将“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
设误方式(五) 以偏概全: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设误方式(六) 混淆是非: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