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730字。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3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草地这种广袤(mào)的疆域里,风与雪所挟(xiá)持的自然力量轻易地主宰着原本脆弱的生命,无数牲畜纷纷倒下。
  B.娇艳的荷花早已凋零而去,荷叶却依然亭亭如盖,一阵风吹过,满塘摇曳(yè)舞动着,卷(juǎn)起一波又一波长短绿浪。
  C.不要憎(zēng)恶生活给予的负荷,因为跋涉的煎熬、挫败的洗礼会让我们厚重而充盈,让我们用一种佝偻(lǚ)的姿势负重而行。
  D.对于传统文艺,不明其理而好之易附拥风雅,一味消费易将其置于鱼龙混杂的尴尬(gà)境地,以致败坏其声名,亵(xiè)渎其尊严。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里风景宜人,河流清澈见底,山峰奇形怪状,真是别具匠心啊!
  B.雪后初晴,从香山凭高望远,但见山峦玉列,旭日照辉,好一派红妆素裹的绚丽景象。
  C.国家领导人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们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D.《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大型文化节目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3、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B.“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C.驳论也是一种论证,只不过是论证对方论点不正确。
  D.古诗文中,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__________;不是雨,__________;不是光,__________;不是热,__________。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①我怕早已霉烂了 ②我怕早已憔悴了 ③我怕早已苍白了 ④我怕早已干瘪了
  A.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④③②
  5、综合性学习。(5分)
  (1)“爱国、报国”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胸怀爱国心,践行报国志的人数不胜数。请参照下面示例,为一位大家熟知的爱国人士写几句赞词。(2分)
  示例:岳飞——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2)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CCTV“感动中国”已经走过十年。阅读下列“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概述你的发现。(3分)
  【材料一】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雷锋传人”郭明义: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材料二】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公仆本色”杨善洲: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材料三】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悲莫悲兮生别离”高秉涵: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6、名著阅读(7分)
  (1)下列关于《艾青诗选》《水浒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海澄于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B.《艾青诗选》中《他起来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集中展现了抗战期间多灾多难的壮丽民族史诗。
  C. 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野猪林,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D.为了救被囚禁的卢俊义(玉麒麟)和石秀(拼命三郎),宋江二度出兵大名府。
  (2)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其诗歌情结,又被称之为“艾青式的忧郁”。请以《我爱这土地》为例,从“土地”意象角度分析艾青诗歌情感的忧郁特点。(4分)
  7、请将下列诗文名句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7分)
  身处逆境时,要保持积极心态。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表达自己虽仕途无路,却充满信心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虽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用豁达的胸襟表达对人生的认识,乐观积极。
  二、阅读与理解(共4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古诗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16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