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970字。

  2023届高三年级二轮复习滚动测试5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5年刘慈欣凭借长篇小说《三体》斩获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借助刘慈欣和《三体》的东风,中国科幻小说热潮扩散到了中国科幻围外,吸引了相当多非科幻迷。书述们津津乐道的更多是《三体》的具体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的魅力。他们对刘慈欣在书中提到的未来社会的科技幻想无限向往,对故事设定上是否存在漏洞争论不休。事实上,《三体》正反映出科幻小说“故事新编”的新趋向,这点无论是人物形象、整体视野还是故事表达上都能得以管窥。另外,《三体》构架上除了科幻小说三要素的“科学元素”和“逻辑自洽”外,还巧妙地运用情节和人物填满了科技的骨架,以哲思为点睛之笔,使得《三体》在此之外还具备了充分的“人文思考”,甚至其中的一些探讨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这些独到之处。
  自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以来,关于人物形象的争论可谓是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扁平人物”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平衡故事主线和支线以及与“圆形人物”相互辉映衬托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其价值。虽然有人认为刘慈欣塑造的“人物形象单薄”,甚至因《三体》中不为多的三个女性角色都“要么是下天使要么是‘魔鬼’”而被斥责为用他的男权思维给《三体》留下了疤痕,不过在刘慈欣看来,《三体》中构建的人物虽然没有严格依照这个准则,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比如,《三体》中称之为“博爱”的女性角色在原稿中本来是男性,但考虑小说后期发展之需,最终改为女性。作者坦言自己“只是考虑她作为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应该承担的功能”。可见,《三体》中人物的性别设定上是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的,因而在人物形象上实际上更多的是“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区分,而非男女之别。
  事实上,《三体》三部曲当中,《三体Ⅰ:地球往事》和《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塑造相当成功,共同撑起了全本的故事情节。具体表现为:通过一众扁平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酝酿情节发展的条件,一个“圆形人物”的主人公紧扣一个概念核心,这类似于多根伞骨和一根伞柄的结构。以第一部《地球往事》的人物塑造为例,主人公叶文洁前半生历经坎坷,在这苦难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才发生转变,认为“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可见在叶文洁的人物形象上,能够看到其性格上的发展,随后的转折点——叶文洁思想信念的改变,成为后续情节发展中叶文洁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作出判断选择的依据。第二部《黑暗森林》中的叶文洁有了性格乃至信念上的第一次转变,在期望破灭后,情节又推动着她再一次改变立场,并作为“叛离者”再度归队,这些行为的选择都是与她发展中的观念和性格有相当大联系的。这点,从“我们没办法轻易记住她,因为她不断盈缺,而且像个真人一样有不同的侧面。”皆可以得知。有趣的是,《三体Ⅲ:死神永生》中的托马斯维德则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作为一个极端的目标至上主义者,维德为了推进“阶梯计划”不惜使下属患上癌症,为了当选执剑人不惜射杀程心(虽然未成功),为了加速对光速飞船的研究,他不惜在各大太空城安插自杀式袭击人员以威胁政府。虽然维德的形象高度二元,但是作为一个书中人物,他也因这种极端的性格吸引了大批读者的拥趸,因为他个性鲜明,又容易被读者牢记。
  可以说,《三体》中“扁平人物”围绕核心的“圆形人物”展开的人物形象设定与科幻小说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是相当适应的。“扁平人物”不仅有其推动情节发展的功用,还具备文本篇幅限制下存在的必要性。边缘人物的“扁平化”能够为核心人物的复杂化“贡献”出足够的篇幅,确保小说不会结构失衡,因背景的科技设定的化从本来的硬件幻沦为软科幻,抑或让介绍性文字挤垮故事框架,变成略带故事性的类科普文。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小说具备很多其他类型小说所不具备的特质,科学的内核是其一,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上的科幻世界构建也是其一。能否构建起一个宏大的世界,为科幻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提供足够的“空间”是检验科幻小说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这其中不仅仅需要具备优秀科幻小说三要素中的“逻辑自洽”,还要求科幻小说拥有足够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在于故事情节的发生更像是这个宏大世界中的部分截面,在故事情节之外的并不是一片二维的空白,而是具备与故事舞台一致的空间感。如果不能够让空间在情节推进和人物反应中扩展开来,那么情节发展中暗含的时间性就会占据上风压倒空间性,让整体故事趋于二维,即这个故事很“薄”,很“扁平”,缺乏现实感而显得很“故事”。
  应该看到,《三体》事实上仍然是一篇关于外星文明入侵地球的“故事新编”,仍然如好莱坞科幻片一般,展示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技术细节,设置了较为有效的悬念,并给出了一个充满光明的结局。它在塑造形象、整体视野和故事表达方面仍然可圈可点。
  (摘自何霭茜《科幻》说如何让“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平人物”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平衡故事主线和支线以及与“圆形人物”相互辉映衬托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其价值。
  B.要想确保小说不会结构失衡,只需保证边缘人物的“扁平化”为核心人物的复杂化“贡献”出足够的篇幅。
  C.《三体》无论是在情节、人物还是整体视野生都能反映出科幻小说“ 故事新编”的新趋向,且具备了充分的“人文思考”,使得文本充满了哲思之妙。
  D.《三体》作为文学作品非常优秀,但也并不是全无缺点,虽然作者坦言自己设定角色“只是考虑她作为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应该承担的功能”,但是从《三体》中不为多的三个女性角色里仍然可以看到刘慈欣的男权思维给作品带来的疤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逻辑严明,层次清晰。从《三体》将科幻小说热潮扩散到中国科幻圈外说起,论证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相映生辉,对作品在形象塑造方面的优点给予肯定。
  B.文章在分析托马斯维德作为扁平火物上的特点时,展现了扁平人物的二元化特征。
  C.文章分析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不同特点,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去理解《三体》的科学元素和逻辑自恰。
  D.文章采用了例证法,举出主人公叶文洁的例子,以及托马斯维德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关系正如伞柄和伞骨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四形人物”,这个角色的设定围绕一定的概念核心,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性格的不同切面,可谓是生动传神。
  B.在《鸿门宴》一文中,樊哙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扁平人物”,他出场不多,勇猛忠心,性格率直,也因此收获了不少读者粉丝。
  C.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就是较为典型的“扁平人物”,作者在有限篇幅里完成了对他的性格塑造,确保了整篇小说的结构平衡。
  D.虽然维德在文中也是一个“扁平人物”,但是他也因极端的性格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吸引了大批读者的拥趸,可见,不论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都是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设定。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①我们知道,小说叙事是以语言为载体并在时间之流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对小说的接受只能是在时间之流中的阅读,而对小说的视觉观看或凝视绝无可能。因为,在本质上,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事所呈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