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510字,答案扫描。

  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训练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铸就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文化是体现人本质和创造性的存在,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一个人精神家园的核心,并为其实践认知活动提供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体系功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本源文化的充分肯定,也是民族文化穿越时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更是民族凝聚力、自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民俗文化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又被称为民间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俗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综合体概念。首先,民俗文化是一个纵向的文化综合体。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类型,如岁时节日、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家族谱系、游艺民俗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与当代文化相比较,表现为一个纵向时间的概念,是一个族群长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归宿。长期以来,民俗也和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很多传统民俗经过整合、变异和发展,已经作为新的民俗事象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并参与和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格。例如,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当前一种新的“守岁”习俗方式;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吉祥表情包、电子红包、短信祝福等代替了传统登门拜访的拜年方式;近几年,在清明节、中元节兴起网上祭祀文化;等等。虽然传统民俗的外在形式发生着变化,但家族团聚、共享天伦、祈福纳祥的民俗文化内核没有改变。
  其次,民俗文化是一个横向的文化综合体。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地域不同,各地民风、习惯、观念不同,从而形成了缤纷多彩、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类型。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种类型的民俗文化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地域的特定文化基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数民俗文化类型经过长期流传积淀、演变融合,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培育和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更大的文化综合体,也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图式背景。民间文艺研究者冯骥才认为,"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赋予我们情感和血肉”。民间、民俗文化承载了民族的情感和记忆,其主要特性在于民间性、大众性、习俗性。因此,民俗文化又被看作记载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发展脉络的活化石,蕴涵着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本源和文化图腾。
  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民族心理的遗传密码,延续着华夏子孙的血脉和族群认同,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珍视的文化宝藏,也是值得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深入学习、探究的重要文化主题。
  (摘编自常山《民俗文化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
  B.民俗文化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涉及衣食住行、家族谱系等多种类型。
  C.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风民俗形态各异,不尽相同,它们各自成为独立体系。
  D.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主要来自民俗文化,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民俗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并未提出中心论点,而是为下文展开关于民俗文化的论述提供理论支撑。
  B.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论证了民俗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综合体概念的观点。
  C.文章以发电子红包、短信祝福等现象为例,说明民俗文化是汉族群长期智慧的结晶。
  D.文章末段“活化石”“图腾”“密码”等词语的运用,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于华夏,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势必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B.民俗文化的外在形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内在的精神并不会改变。
  C.清明祭祖、中秋团圆、春节拜年,这些代代传承的习俗承载了民族的情感和记忆。
  D.冯骥才关于"母亲文化"的说法,是指我国民俗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1969年起,国外刊物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张衡地动仪措辞严厉的质疑批评文章。那些文章写道,经过数国学者们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地动仪想用立柱来验震是不可能的,理由是,我们根本不能使很灵敏的立柱站住。而对一根能被站住的不灵敏立柱,它在受到某一方向来的震动后,并不会经常倾倒在来震方向,而是会各方向乱倒。即由立柱的倒向,根本不能判断来震方向。因此,中国史书上对张衡地动仪的记载不是错了就是假的。一名自称为张衡粉丝的外国人,在他的书中指出,张衡地动仪没有一个科学原理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