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630字。
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
1.答卷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自行保留。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意识到自然,表示人已经把自然作为对象和客体来观照。人对任何自然物体产生美的感觉,都需要摆脱对实际利害的考虑。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说,能够对一个物体“不带任何利益考虑地喜爱或憎恶”,那才是审美的判断。自然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在人的意识中产生,尤其要能摆脱对功利实用的考虑。从艺术史上看,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单独的一个画种出现,在中国和西方都晚于人物画。晋顾恺之《洛神赋图》虽有山水,但也只是将山水作为人物的陪衬;唐吴道子“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可见山水也是作为佛像的陪衬或背景。直至唐朝李思训开创了青绿山水画后,山水画才发展成中国画的一种独立体裁。西方绘画在历史上长期以宗教和神话题材为主,也就是以描绘人物为主,自然风景最多只是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丢勒画的他出生城市纽伦堡附近的风景画,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早的独立风景画作品。这样看来,西方风景画成为一种独立体裁,比中国晚了好几百年。
中国山水画的布局,自然风景占画面极大部分,即便画中有人物,也往往是山大而人小。李昭道《明皇幸蜀图》、范宽《溪山行旅图》等作品,都可以做典型的例子。相比之下,西方风景画更多的是画里有人,有人居住的房屋建筑,而且在画面布局上,这些普遍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勃鲁盖尔的《雪中归猎图》、康斯特布尔的《干草车》都可以做典型例证。有人认为,中国人有“天人合一”观念,人和自然完全融合,所以山水画表现纯粹的自然,人并不占据中心位置;而西方传统观念一直是以人为中心,所以西方风景画以人为主,不能摆脱人的自我而纯粹地表现自然。
中国的山水画是否完全表现自然,而西方的风景画则总是以人为中心呢?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著名的“境界”说,认为文艺作品的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人曾以此来区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认为中国山水画“无我”,西方风景画“有我”。如果说“有我”是主观,是把人的意念、理想投射到自然上面,以人的想象来虚构外在世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是客观,完全消除自我来“以物观物”,那么“有我”和“无我”的区别,也就可以理解成“理想”和“写实”的区别。那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绘画远比中国画写实,更注重形体的准确,也更追求色彩和质地的真实感。如果说真实表现自然意味着“无我”的客观主义,那么西方风景画逼真再现自然,岂非更近于“无我之境”?中国画很早就强调意、气、神,也就是人的主观意念,而不注重形似。谢赫《古画品录》论画之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而“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则次之。如果画家用笔不是描摹山水自然,而是抒写画家的胸臆,把心中已有的山水之意象表现出来,那岂不全是自我的表现,还能说中国山水画“无我”吗?
东西方就艺术作品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其实并未截然对立。西方的风景画虽然强调写实,但人的活动却占据重要位置,明显表现出人的感受和情绪,可以说在写实逼真的“无我”之境中“有我”。中国山水画虽然看似在表现自然,但其实以抒写画家的感受意念为主,把人的意念思绪投射到自然山川之上,想象虚构,在看似“无我”之境中“有我”。东西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确有重大而明显的区别,但就山水画和风景画都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说两者表现的都是人化的自然,都是自我在艺术中的表现。
(摘编自张隆溪《从中西文学艺术看人与自然之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吴道子在佛寺画壁上的怪石崩滩具有艺术价值,但作者认为它并非独立的山水画。
B. 作者认为西方风景画重写实,强调画作形体的准确,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对自我的表达。
C. 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山水画家对人关注较少,其作品都呈现出山大而人小的特点。
D. “无我”强调的是以人的想象来虚构外在世界,在作品中消除自我,让外物为自己代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探讨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破立结合,在否定他人的观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人间词话》中的相关内容,是后文对“有我”与“无我”的内容进行阐述的重要依据。
C. 本文从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起源、画作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将二者进行了比较。
D.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通过说理使论证更加深入;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中西方具体画作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宗教的影响,山水画和风景画最初都是作为人物的陪衬,在画家摆脱宗教束缚后,它们才成为独立的体裁。
B. 中国山水画早于西方风景画出现,这可能和中国画家先摆脱对功利实用的考虑,和自然产生了审美距离有关。
C. 在作者看来,中国山水画是“有我”的,其依据是中国山水画强调人的主观意念,画家画的是心中的山水。
D. 西方风景画能够表现出人的情绪和感受,中国山水画可以体现出画家的意念,这说明二者都是人化的自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对自我的表达”错,原文是说“西方风景画以人为主,不能摆脱人的自我而纯粹地表现自然”,而中国画的特点是“中国人有‘天人合一’观念,人和自然完全融合,所以山水画表现纯粹的自然”,两者各有特色,因此不能说西方风景画“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对自我的表达”。
C.“其作品都呈现出山大而人小的特点”错,原文是“往往是山大而人小”。
D.“以人的想象来虚构外在世界”“让外物为自己代言”错,原文“‘无我’是客观,完全消除自我来‘以物观物’”强调“无我”是客观,而选项“以人的想象”“为自己代言”还是有主观色彩。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课程开始,王亚平取出一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轻轻挤压,一颗晶莹的液体球随即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着王亚平用沾有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液体球迅速结晶,看上去变成了一颗“冰球”。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热冰”实验。在空间站失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