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500字。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23年,鲁迅编辑了他最重的小说集《呐喊》;1924年,鲁迅开始创作《彷徨》。1923年是鲁迅创作的两个高峰期之间的一年。1923年,鲁迅几乎停止了写作,除了不间断地写日记。
②1922年年底,鲁迅写了著名的《<呐喊>自序》。这篇著名的文章实际上是他对“呐喊”时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作为第一篇真诚揭示他内心的文章,对于读者了解他的早期生活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鲁迅在“呐喊”的叙述中添加了多少“彷徨”的色彩?又隐含了多少走进1923年时的心态密码呢?
③《<呐喊>自序》以“梦”开始,旨在指出《呐喊》创作的“起源”,接下来,文章回顾了过去经历中的重要片段,包括父亲的疾病、在南京的学习、在日本仙台的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筹办《新生》及失败后的孤独,这是鲁迅首次以书面文字的形式集中披露他的经历。《<呐喊>自序》是以一种相当复杂的叙述形式进行的,虽然表面上相对平静和流畅,尽可能保持一种客观的语气,给人一种脱离过去的感觉,但平静的叙述背后有一种模糊的悲伤,这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克制和紧张。
④《<呐喊>自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关键词“寂寞”“无聊”“悲哀”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绝望;二是鲁迅公开承认了他的“呐喊”是含蓄的,《呐喊》实际上不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当鲁迅在文章中描绘孤独时,他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状态中,表达的是寂寞、无聊、悲哀的荒原感,这给《呐喊》增添了“彷徨”的色彩。通过《<呐喊>自序》,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当时的绝望感受。孤独给了他内心前所未有的自由,并最终允许他自由地揭示创作《呐喊》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呐喊>自序》以自我回顾的形式结束了过去,同时讲述了此刻的绝望。
⑤鲁迅经历了人生的两个低谷,一个是S会馆时期,另一个是1923年。如果说S会馆时期仍对时代和社会抱有希望,那么,1923年的绝望则是致命的。周氏兄弟的分裂也恰好发生在1923年,这一年应该是鲁迅生命的最低点。
⑥创作《彷徨》打破了鲁迅一年来的沉默,也记录了他绝望的旅程。鲁迅这一阶段的创作表现出与《呐喊》不同的创作意图,在《呐喊》中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此时以各种方式凸显出来。鲁迅在介绍《彷徨》时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显然,“战斗的意气”指启蒙的原始动机,“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则是说创作不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⑦因此,《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不但比《呐喊》中多得多,而且作品中的“我”不是《呐喊》中的小说叙述者或事件的客观见证人,而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格批评的对象,即便是那些没有出现第一人称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照色彩。鲁迅通过《行程》,将自我情感置于绝望之中,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作品都将故事过程的叙述者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分开了,在这些小说的结尾,“我”从主人公的“沉重”中解放出来,向另一个方向走去。从这种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已经确立了一种告别旧我、超越自己的新意图。
⑧经历了1923年艰难的自我转变后,鲁迅以更坚定、更冷静的态度进入了现实生活。他经历并最终平静下来的精神风暴,已经被内化为他非凡生活的一部分,并最终树立了“民族魂”的伟大形象。
⑨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鲁迅,是在1923年之后才得以诞生的。
(摘编自《如何阅读<呐喊><彷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呐喊>自序》是鲁迅对“呐喊”时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真诚地揭示了他的内心。
B. 《<呐喊>自序》采用一种相当复杂的叙述形式,回顾了鲁迅过去经历中的重要片段。
C. 《<呐喊>自序》中,鲁迅公开承认其“呐喊”是含蓄的,因为当时的他深深的绝望。
D. 《<呐喊>自序》以自我回顾的形式结束过去,是我们理解鲁迅当时绝望感受的重要途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23年是鲁迅创作的分水岭,文章据此论述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创作情况。
B. 文章以《<呐喊>自序》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创作时期的真实的内心状态。
C. 文章第⑥段运用引证法,通过引述鲁迅自己的话,起到了使文章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的作用。
D. 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紧承第⑥段的论述,并与之构成层进式的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经历了1923年艰难的自我转变,并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加坚定、更加冷静的态度。
B. 《彷徨》记录了鲁迅绝望的旅程,凸显了自我意识,虽创作不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但启蒙的原始动机却“冷得不少”。
C. 从《孔乙己》《祝福》《伤逝》三篇作品中的“我”的经历和形象塑造,都可以看出鲁迅告别旧我、超越自己的新意图。
D. 1923年是周氏兄弟关系分裂的一年,故而鲁迅在这一年的绝望是致命的,这年也就成为了鲁迅整个生命中的最低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用户获取音频、视频、图文等信息的成本,也降低了内容生产者作品创作和传播成本,行业进入门槛随之降低,吸引了大量内容创作者入局。知识付费内容生产者从最初的行业大V、KOL等专业人士逐渐转向“全民皆师”的局面,不论是行业专家还是精通某个领域的普通知识传播者,均有机会成为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者。特别是时下流行的零工经济更激发了知识付费生产端“全民皆师”趋势。
在传统概念上,UGC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方式,PGC则是以专业机构或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为当时的他深深的绝望”错,原文说“《自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关键词……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绝望;二是鲁迅公开承认了他的‘呐喊’是含蓄的”,由此可知,当时“呐喊’的含蓄”和“深深的绝望”是并列于《自序》中值得注意的两点,二者间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