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980字。

  杭州地区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墙、瓦、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的"文法"即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所有建筑都遵循的惯例法式。B.梁、柱、墙、瓦等建筑“词汇”依照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组合成一座座建筑物。
  C.《红楼梦》中的建筑均结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四合院的特色,呈现出变化丰富、多维的美感。
  D.《红楼梦》中的建筑位置彰显了我国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它们按尊卑等关系依次排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我国建筑的特点,材料一主要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
  B.运用相同的建筑“文法”和不同的建筑“词汇”,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
  C. 对称的建筑,在构图上有均衡性,给人以安全感,体现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事态度。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证明了《红楼梦》中的建筑物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荣禧堂"位于荣国府的中轴线上,匾额为皇帝所书赐,它是贾府的当家人贾政的住处。
  B.贾政等人游大观园时,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C.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种有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作者借此来衬托他的性情及地位。
  D.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名以安诸艳。超然客公众号
  4.请用《红楼梦》中的建筑特点来解释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4分)
  5.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里说:“我们有些住宅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选文一:
  《雷雨•第一幕》节选
  周朴园 (点头,转向繁漪)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
  周繁漪  病原来不很重——回来身体好么?
  周朴园  还好。——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么样?
  周  冲  母亲原来就没有什么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