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8300字。

  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就作品说,究竟“逼真”好呢,还是“如画”好呢?还是两者都好呢?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这两个批评标准是有帮助的。
  先说逼真《水经注•沔水》:“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里说:“这就牵连到这个‘真’字的意义了。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只有‘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优美。‘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逼真的好处是有生气,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苏轼《书鄢陵主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儿童的见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要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
  再说如画,画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那么说风景如画,就是说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起普通的风景来具有典型性。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
  (摘编自周振甫《诗词例话》)
  材料二:
  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刹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是历时的、持续的。自古中外都有“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的说法,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篮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里突出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共同性。本来这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件实物只要包含了谢赫所提出的“气韵生动”的特点,那就可以说它是优美的。
  B. 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把事物写活,文要抓住它的典型性,实现逼真与如画的统一。
  C. 从对王维诗歌赞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论忽略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别而显得肤浅。
  D. 贡布里希认为对画的解读可以包含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这与莱辛的看法存在差异。
  2. 下列关于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多用疑问句拓展论证思路,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强化了后面的论述内容。
  B. 材料一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论证,分析问题时使用了对照式结构。
  C. 材料二在论述的过程中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使文章的论证丰富充实。
  D. 材料三中引入了“时间综合”的概念来阐释绘画的创作与解读,揭示了诗歌与绘画存在一致性。
  3. 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材料一中关于艺术作品“逼真”的特点的一句是(   )
  A. 障子松林静杳冥,凭轩忽若无丹青。(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B.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杜甫《画鹘行》)
  C.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首》)
  D. 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4. 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 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这首诗呈现的“诗中之画”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要……就”错。原文表述为“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只有‘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优美”。可见选项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示。两者语意不同。
  B.“实现逼真与如画的统一”错,原文“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并没有强调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同时达到逼真与如画的统一,属于无中生有。
  C.“从对王维诗歌赞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论忽略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别而显得肤浅”张冠李戴,从对王维诗歌赞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价,原文认为“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后面“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无疑有其片面性,因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得越来越肤浅了”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罗迦诺的乡村(节选)
  冯   至
  特精省的南端是罗迦诺城,临着一座爪形的湖。我在湖边的一个小村落里住过一个晚夏的八月。
  脚刚踏上轻松的土地,举目一望两旁的浓绿,便深深嗅到浓郁的故乡气味。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中午是无边无际的蝉声,夜晚窗外时常有悉悉索索的声音,那是蝎子在墙缝里出没,更有成群成队的壁虎,灰色的,绿色的,在壁上和草间爬来爬去。
  植物方面呢,也多是故乡所有的。西瓜、蜜桃,都非常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