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7620字。
2023届辽宁省协作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
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⑥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
材料二: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B.文章第三、四段评论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D.文章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B.“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C.一次探寻汉字起源活动,就是一场汉字寻根之旅,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3.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 )
A.“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
B.“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
C.“日”的甲骨文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
D.“水”的甲骨文的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
4.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
5.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宵节的灯
肖复兴
①在老北京,上元灯节最辉煌要数明朝,最早起于宫廷而逐渐流入民间,是在明末清初,一直绵延到民国前后。我小时候,赶上灯节的尾巴。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早已经从灯市口转移到前门,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