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256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涂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湖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间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谓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吴均的诗句“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换成“高树”,单从概念上看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就改变了意境,没有了叶子越来越少的空阔感。
  B. “木”与“树”是同一个概念,但“木”潜在的“木头”“木料”“木板”等形象,更多地让人联想到树干而排斥了叶子,所以会暗示着落叶。
  C. 从词汇学角度看,一个词语的意义是确定的,而且具有社会性;但在诗歌中,词语被诗人艺术地驱使,其意义变得不确定,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D. 古人说“诗无达诂”,意思正是说诗歌具有多义性,因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并不是说诗歌不能解释。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文所说的语言“概念中的意义”,和袁文所说的“词语本身的意义”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指“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
  B. 林文所说的“暗示性”,和袁文所说的“多义性”分别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属性,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前者应该是造成后者的原因之一。
  C. 林庚对古诗中“木”字的理解独到而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作者主观上就是表达那个意义,也并不意味着其他读者不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D. 林文和袁文分别选取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多义性作为论题,虽然角度不同,但都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对相应的文艺理论做了系统阐释。
  3. 这两则材料对我们阅读古典诗歌有什么启示?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作答。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木’与‘树’是同一个概念”错误,由原文“‘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是不属于同一个概念。
  故选B。
  【2题详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