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8960字。
2023年全国新高考冲刺压轴卷(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表面看不证自明,深思则令人疑窦丛生。文学理论不就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吗?这个答案貌似顺理成章,实则掩盖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因为在这个答案里,作为定义项的文学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不自明的文学概念同样需要得到论证。在“文学理论就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这个陈述中,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也没有得到揭示。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即在于对文学的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与文学没有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制造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的紧张。文学话语和理论话语似乎是相抵触的。文学话语既是概念的又是形象的,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文学的世界是形象的世界,又是意蕴的世界。而理论的话语则是概念的、逻辑的,理论的展开是理性的运思过程。这样一来,在充满意蕴内涵的文学世界与由概念、逻辑支撑的理论世界之间的确构成一种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文学指责理论的理由。但文学与理论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兼容、非同一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智慧融通的。
文学以人为中心,她倾听人的吁求,关怀人的福祉,人的存在是文学无法绕开的本体论前提。同样,理论也是表达对人的存在之关怀的。不能离开对人的存在的关怀而谈文学的意义或理论的价值。可以说,文学与理论在精神深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文学的现代发展已经超出了单纯模仿论或表现论的解释范畴,文学挑战着人类的智力极限和理解能力,理解文学必得借助于一种理论。就这个意义讲,理论对于文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佛克马、易布思在其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里特别强调:“为了阐释文学作品和把文学当作人们一种特殊的传达模式来看待,我们必须掌握文学理论;不依赖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要使文学研究达到科学化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文学对理论的不满、抵制和怨恨不过是对蹩脚的理论的抵制。蹩脚的理论不属于文学,而只是文学的羁绊。好的理论一如好的文学,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嬉戏、相互辩难,共同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守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与理论应该相互致敬,相互成全。文学,是理论言说的沃土和灵感之源;理论,是文学的守护者,以深刻的理性自觉通达文学的意义世界。
但是,当今文学批评被人们诟病最多。作为理论的应用,批评是一种旨在发现作品的美和缺点,阐释作品的意义的理性活动。批评连接着两头,一头连接文学,一头连接理论。而无论是从文学方面,还是从理论方面,批评远不尽如人意。人们指责非文学的批评太多了,贴近文本、深入细读的批评太少了,文学批评远没有达到与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而从理论的角度看,批评的浅薄暴露无遗。因为批评疏离了理论,导致批评与理论脱节。理论为批评提供尺度,批评是否深入、得体,不仅与批评家文本细读的专业能力有关,也与批评家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理论有关。理论在为自身提供反思能力的同时,也为批评带来自审的力量。
(摘编自邢建昌《文学需要理论吗》)
材料二: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之间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不能简单下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立文学理论这门学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学理论需要研究文学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掘和研究出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会慢慢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世界里充满形象和意蕴,而理论世界里充满概念和逻辑,两者的话语完全不同。
B. 文学指责理论,是因为本来应守护文学的理论却往往不能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
C. 离开“对人的存在的关怀”谈文学的意义或理论的价值是蹩脚的,是对文学的羁绊。
D. 文学理论究竟是先于文学创作,还是来源于文学创作的积累?对此不能轻下断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性的文学世界和理性的理论世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制造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的紧张。
B. 文学批评是应用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的一种理性活动,是连接理论与文学的桥梁。
C. 当今文学批评尚有诸多不足,文学批评家们需要在理论方面和文本细读方面都多下些功夫。
D. 杂文这种体裁是鲁迅的文体实验,鲁迅运用杂文针砭时弊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有力地批判。
3. 下列选项,最能诠释“批评连接着两头,一头连接文学,一头连接理论”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把好的文学或者文学的丰富意义传递给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因批评而走进文学,理解文学。
B. 文学批评不断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向美向善的智力支持,向时又不断向旧的文学理论发出挑战、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
C. 在我国当代文学的批评领域当中,“捧杀”和“榨杀”现象十分严近,呈现出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学批评心态。
D. 理论为批评提供一套观念、概念和知识的假设,批评借助这些观念概念和知识假设而展开活动是理性的,有根据的。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论证手法上的不同。
5. 如何看待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两者的话语完全不同”错误。由原文“但文学与理论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兼容、非同一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智慧融通的”可知,“并非不兼容”也就是二者并不是完全不同。
B.“是因为本来应守护文学的理论却往往不能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错误。由原文“这种矛盾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文学指责理论的理由”可知,原因应是文学和理论的矛盾关系。
C.“是对文学的羁绊”错误。由原文“蹩脚的理论不属于文学,而只是文学的羁绊”可知,“对文学羁绊”的是“蹩脚的理论”。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加特
[英]维•苏•奈保尔
每天早晨哈特一起床,就坐在后阳台的栏杆上冲着对面大喊:“博加特,你好吗?”
博加特则在床上翻个身,轻轻咕哝一句只有他自己能听清的话:“哈特,你好吗?”
不知道大伙儿为什么叫他博加特,我怀疑是哈特给他取的名字。不知大家是否记得电影《卡萨布兰卡》上映那年,博加特的名字红遍了整个西班牙港,小伙子们纷纷效仿博加特那种冷硬的姿态。
不论什么时候走进博加特的小屋,你都会发现他坐在床上,面前放着一张小桌,上面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