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440字。

  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贮蓄(zhù)     粗犷(guǎng)    亘古(gèng)     战战兢兢(jīn)
  B.滂沱(pāng)    告罄(qìng)     挫折(cuō)      怏怏不乐(yāng)
  C.颤栗(zhàn)    绯红(fēi)       下载(zài)      自怨自艾(yì)
  D.辟邪(pì)      拙劣(zhuó)     接种(zhòng)    书声琅琅(láng)
  2.(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暇想    荫蔽    振聋发聩    锋芒必露
  B.安详    针灸    谈笑风声    精兵减政
  C.诀别    震憾    不屑置辨    沽名钓誉
  D.伫立    青睐    形销骨立    莫衷一是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描写中,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B.在我市各社区医院,前来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的群众不绝如缕,他们纷纷为国家的好政策点赞。
  C.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铸魂育人”的特性及作用不言而喻,我们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D.我们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只停留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上,而是深入思索,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乡村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共建美丽、富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B.大家要深刻地投身到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行动中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C.随着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D.《民法典》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和现代意义的法典。
  5.(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所写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如《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就运用了比兴手法。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D.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我们学过的《<论语>十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冥有鱼》都属于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6.(2分)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②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
  ③因为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一凶一吉在眼前。”
  ④节俭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A.①②⑤③④ 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 D.⑤③④①②
  7.(2分)综合性学习。(语文素养、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年级(1)班决定围绕该节日开展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一端午 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列有关端午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寒食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B.相传楚人因不舍屈原离世,便划船追赶拯救,后来演变成赛龙舟的习俗。
  C.为了驱毒辟邪,人们常在端午节这天将艾草挂在门口,或将桃符挂在门上。
  D.端午节人们通常要玩龙灯、吃粽子,到了晋代,粽子成了端午节必备食品。
  8.(3分)根据下面的提示,将对应的中国传统节日名称填在横线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