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662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忆钟扬,很多藏族师生说,他就像绽放在“生命禁区”里的格桑花。
  来到西藏,钟扬感到,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他由此萌发另一个梦想: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
  为此,钟扬不放过任何一颗可在当地生根发芽的“种子”。援藏期间,他累计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他们多已成长为我国民族地区急需的科研教学骨干。在他的帮助下,西藏大学建立了植物学研究“地方队”: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他带领团6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多种特有植物,然而,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长期没有我国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因此,2001年,醉心基础科研的钟扬只身前往青藏高原,寻访植物标本,探寻生物进化轨迹。此后10余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都留下了钟扬的身影。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到那么多地方采集种子?”面对质疑,钟扬回答:“眼前的确没有经济效益,但国家需要、人类需要这些种子。做基础研究,心里想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除了4000万颗种子,钟扬及其团队还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登记在册,为珍稀巨柏筑起保护屏障。他们从采集的高原香柏中提取出抗癌成分,并通过美国药学会认证;他们寻找到雪域高原上的拟南芥,为全球植物学研究提供支持……
  (摘编自新华网《钟扬:一颗追梦的“种子”》)
  材料二: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这一路走来,虽然有很多的汗水和辛酸,但也有很多的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这是一条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扬以自己在高原多年的奋斗,改变了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不被世界了解的状况,并为保护植物做出巨大贡献。
  B.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这和他想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毕生梦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C. 航天器的载重容量决定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只有那些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才有可能被带入太空进行试验。
  D. 搭载嫦娥五号的水稻种子已完成部分阶段的种植实验,这些实验获得的种子将会分为不同类型进入下一阶段的实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应该只从当前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待种子采集活动,而应该站在国家和人类需要的高度来审视其意义。
  B. 袁隆平在国外遗传学家理论的影响下,找准了研究的方向,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大门,并为之奋斗终生。
  C. 航天育种需要综合辐射、宇航、育种等学科知识方能完成,它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使种子发生基因变异。
  D. 航天育种研究工作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在太空环境完成的,而是在种子“落地”后的地面完成的。
  3. 下列选项,例子最适合体现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意思的一项是(   )
  A. “敦煌女儿”樊锦诗将自己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大漠上的敦煌石窟。
  B. 路炳辉教授一心上好思政课,引领教研室教师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C. 年过古稀的冯骥才奔走于古村落间,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D. 华为公司面对不利的国际环境,公司上下一心彰显了团队的凝聚力。
  4. 材料三详细介绍了种子“上天入地”的过程,请分别概括两个阶段不同的工作重点。
  5. 两位种子专家在科研上取得优异成就,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航天器的载重容量决定了航天技术的发展”错误,按照材料三的内容理解,应该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航天器的载重容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在国外遗传学家理论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了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