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41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为证
  叶仲健
  “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一般人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
  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在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的臂膀说:“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被寄养在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一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口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在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当地的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却“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人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围绕“我”为给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一事展开,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故事中他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3.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4.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