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2180字。
怀仁市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结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后乡土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这主要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B.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而自然组合的社会,也可称为“礼俗社会”或“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有些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
D.后乡土社会的到来,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已经渐渐淡去,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人与人之间能叫出彼此的名字。
B.乡土社会的“熟悉”是从时空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是经过多次磨擦获得的认知。
C.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他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安然相处。
D.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还表现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以习俗代替契约,以表示彼此相互的信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靠种地谋生。
B.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C.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现代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D.乡下人人的活动空间主要局限在生于斯、死于斯的村落,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迁?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堂唢呐(节选)
王祥夫
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
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