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20780字。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材料二: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内名师的导读书籍都认为人物命名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是理解《红楼梦》的一个关键,这可能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 “原应叹息”分别指向元春的起点、迎春和探春的阶段性、惜春的终点的命运,但不能涵盖四个女性各自生命渐次推进的过程,也无法完整体现她们各自的复杂形象。
C. 《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思维、情感、言语、行为等方面反复不断地渲染刻画,生动立体地写出他对各类女性的态度,表现出他“爱博而心劳”的独特性格特征。
D. 贾探春性格多面而真实,不是过去小说类型化、绝对化的人物,因而也成了《红楼梦》中令读者争论不休的典型代表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姓名谐音指向作品整体叙事框架,具有暗示作者整体创作原则的特殊功能。
B. 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C. 《红楼梦》中人物多达几百人,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不朽典型如宝黛钗等至少有几十个,这些人物群象的成功塑造体现出作品巨大的艺术成就。
D. 紫鹃和袭人都是温柔和气的少女,作者将她们的复杂性格进行对照,从而将前者的驯顺与后者的亲切这两种独特个性在对比中突显出来。
3. 下列材料中,“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黛玉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
A. 黛玉初到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
B. 宝黛初会时。宝玉归座细看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惊为天人。
C. 三月中浣,要把落花葬在水里,黛玉却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D. 海棠诗社成立后,众人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黛玉《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被李纨等人一致推崇为菊花诗之冠。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结合材料内容,请简要概括理解、欣赏《红楼梦》主要(关键)人物形象的方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国内名师的导读书籍都认为”错误,原文是“国内几位名师”“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
B.“分别指向元春的起点、迎春和探春的阶段性、惜春的终点的命运”错误,原文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选项与原文悖逆。
D.“因而也成了《红楼梦》中令读者争论不休的典型代表之一”错误,根据原文“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真实”并非探春“令读者争论不休”的原因,选项是强加因果。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天
鲁迅
“没有声音了?”红鼻子老拱①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打了一掌……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