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 约17810字。

  余姚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③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是“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有删改)
  材料二:
  ①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沿用“木叶”而不随着以“树”代“木”的文字之变改用“树叶”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诗家语”(还不限于诗词之中)讲究有“出处”有“来历”,既然前人——特别是像屈原这样伟大的前人有了这样的说法,自然就“一用再用”了。这在诗词的创作史上是一个习见的现象,而像这样被“沿用”的词语也多得很。以“木”字的构词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罗列了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用“木”而不用“树”的诗句,用以证明木并未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
  B. 材料一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胡应麟赞为“千古言秋之祖”,这才使得“木叶”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
  C. 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冯延巳的《醉花间》“高树鹊衔巢”和柳宗元《早梅》“早梅发高树”,反驳了林庚的观点,旨在论证“高树”是空阔的,而“高木”则是饱满的。
  D. 材料二认为,之所以大家用“木”来称呼“乔木”“灌木”“草木”“花木”“苗木”等,而不用“树”称之,是因为人们沿用了前人的说法。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 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可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明晰,条理清楚。
  B. 材料二比较了“木叶”与“树叶”“高树”与“高木”等概念,然后提出解读、鉴赏诗文的方法论——结合语境。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提出了异议,可见两位作者“不以名家之是为是”的质疑精神。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高骈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山亭夏日》)
  B. 张耒的“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风流子》))
  C. 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D. 张翰的“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思吴江歌》)
  4. 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必修下第六单元的“单元任务”中,提出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三条要求:
  ①要对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②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
  ③要考虑到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理顺序。
  结合文本,谈谈材料二是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用以证明木并未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错误,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
  B.“这才使得‘木叶’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错误,因果颠倒。由原文“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可知,是因为“‘木叶’优美动人,意境浑然”,所以才“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C.“旨在论证‘高树’是空阔的而‘高木’则是饱满的”错误。应该是论证“高树”不一定饱满,而“高木”也不一定空阔,也可以说是论证“或‘饱满’或‘空阔’,与用‘树’用‘木’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衣母
  废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