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770字。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共四个大题,21个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请将学校、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
  3.请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或超出答题卡的规定区域作答无效。
  温馨提示:全卷含书写分5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一、探源??海丝古港(21分)
  班级正在开展“甬城民俗 六月端午”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题目。
  1. 请为下面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以及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1)______(A.zǎi  B.zài)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jué(2)_______。一些地方通过开展端午诗会、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形式,培植爱国情怀,培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除huì(3)______驱病的健康观,已成为传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精cuì(4)_______的创新途径。可以说,这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活动与形式,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答案】    ①. B    ②. 掘    ③. 秽    ④. 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承载(chéng zài):承受支撑物体,指承受压力或重量。故选B。
  (2)挖掘(wā jué),释义是挖,刨。从深处挖出来。
  (3)除秽(chú huì):去除污秽的意思。
  (4)精粹(jīng cuì):指精美纯粹,一般写成精华、精髓,意为精炼。
  2. 据史料记载,宁波在宋朝就盛行龙舟竞渡。而当地出土的文物“羽人竞渡纹铜钺”(下图)则形象地记录了两千多年前越地先民们的航渡生活。请你结合下列资料完成对“钺”这一文物的探究。
  羽人竞渡纹铜钺
  “钺”的汉字档案
  字形 钺(戊) 实物图片 字形演变图示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楷书
  读音 yuè
  释义 ①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②古星名。③战车上銮铃的鸣声。
  文献记载 “夏执玄戊,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戊、右秉白旄。”
  (《司马法》)
  “汤自把钺以伐昆吾。”
  (《史记》)
  “东井西曲星曰戊。”
  (《汉书》)
  “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
  (《礼记》)
  (1)根据“钺”的汉字档案,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钺”字原作“戊”,甲骨文像一把有长柄的圆刃大斧,属于会意字。
  B. “戊”和“戊、戌、戎”等字的部首都为“戈”,可推测它们最早的意思都与战斗武器有关。
  C. 《史记》中的“汤自把钺以伐昆吾”一句,“钺”即为释义③之意。
  D. 《司马法》中的“玄戊”“黄戊”指不同颜色的同种兵器,“白戚”“白旄”指同一颜色的不同兵器。
  (2)如今,“羽人竞渡纹铜钺”已成为宁波颇受关注的文化“网红”,市民们提出推选它作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标志,请你结合上述资料拟写两条推选理由。
  【答案】(1)B    (2)①龙纹象征着华夏民族,行舟体现了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宁波地域特点;②四人坐一排共同划船,则体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团结合作、共同奋进的精神;③前行的舟、迎风飘扬的羽毛则象征了“海上丝绸之路”上先民们积极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每点2分,其中结合材料1分、撰写理由1分,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A.根据《“钺”的汉字档案》中“钺”字原作“戊”,甲骨文像一把有长柄的圆刃大斧,可知,“戊”应是象形字,而非“会意字”;
  C.《史记》中的“汤自把钺以伐昆吾”一句意思是商汤亲自拿着钺来讨伐昆吾部落,“钺”是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应选①;而非“钺”即为释义③之意。
  D.《司马法》中“夏执玄戊,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戊、右秉白旄”一句的意思是:夏拿着黑色的钺,殷拿着白色的戚,周左手拿着黄色的钺,右手拿着白色的旌旗。“白戚”是兵器,“白旄”是旗帜,而非“指同一颜色的不同兵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