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25910字。
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1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始有超越人类、控制人类和伤害人类的危险趋势。这种担忧是否有道理呢?人类又该如何摆脱这种危险呢?这就必须对人工智能的本质进行深入地考察,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外在的现象。
顾名思义,人工智能中的“人工”这一概念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上,因此人工智能从本质上看还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人工智能永远只是发挥了人类本性中的某一个片面,即学习认知、模仿和复制的能力。我们之所以不能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混为一谈,首先在于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不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而是由人预设的创造性,虽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其结果可能出乎预料,但终归是量的计算的结果。其次,人类的智能并不限于抽象的计算,而是与情感意志不可分离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很可能干扰计算的过程,导致计算出错,这是它和人工智能相比的劣势所在,后者从来不会受到情感的扰乱,但同时这也是人类智能的优势,即它可以突破单维计算的局限而不断开拓出新的算法。最后,人类智能因此也就不能仅仅被看作一种计算性和实用性的“智能”,而是一种“精神”,不能单纯用“对错”来评价,而必须同时引入“美丑”“善恶”的标准。
从本质上看,与人类智能相比人工智能在上述这些方面的缺陷,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人类的身体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精神的肉身化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物种将他人和自我凝聚为一个自我意识的“人格”的纽带。相反,机器人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当它说“我”时只是说出了一个代码,而不具备对“我”的身体性的感觉。人工智能只是将人类智能的某个方面抽象出来并加以片面发展和膨胀的产物,因而是人类智能异化的表现,它并没有表面看来那样脱离人、与人对立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只能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当然,这种异化是不可取消的,也是必要的,它对当代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只要我们认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把握了它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它的弊端。关键是我们不能陷入对它的优势的盲目崇拜,以为它能够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于是就贬低人类一切自然的情感和意愿,甚至无视一般伦理规范和审美标准。果真到了那一步就意味着人类的自取灭亡。但如果能够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对人工智能保持一个批判的维度,人类的发展必将借助自身的内在动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但不会是无情无义的“超人”,而是有情有义的“新人”。
现代人工智能日益走向技术化和工具化,从本质的“人为性”变身为单向实用的“人工性”,这无疑是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由此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只能由我们自己坚守住人类的人文底蕴来解决。这不是对人工智能的否定,而是对人工智能的本质,最终是对人自己的本质的守护。
(摘编自邓晓芒《人工智能的本质》)
材料二:
一如往常,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经公布,便登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榜。今年不少网友还将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输入了AI系统,让人工智能写作。在读了AI创作的高考作文后不少人感叹:“比我写得好多了。”一些教学一线的教师也表示,按照评分标准,这些作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的计算不受心理活动干扰,可以确保计算结果准确,这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不同之一。
B. 材料一指出现代人工智能从“人为性”变为“人工性”,再加上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
C. 材料二中网友感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文比自己写得好,是为了强调这类文章是基于现有数据信息的自发性创造。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基于民众对人工智能前景的担忧,详细分析了产生忧虑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写出中等水平的高考作文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能进行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
B. 如能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我们就有可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开展更多创造性活动。
C. 只注重掌握知识、机械做题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在人工智能面前将不具优势。
D. 文章观点与习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相符。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强调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
B. 材料一提出人工智能在当代有积极意义,也提醒人们避开其弊端,具有辩证思维。
C. 材料二用印刷术传入欧洲代替抄写工作的例子证明人工智能不会使人类“被取代”。
D. 材料二用北师大发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来说明青少年网络素养亟待提高,具有说服力。
4. 老师把材料一的内容提交给ChatGPT,让它写一份摘要,以下是GPT的回答。请从关键词的选取是否准确,观点概括是否准确全面,摘要内容是否有条理等角度对这份摘要进行分析。
摘要: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只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其创造性是由人预设的,而不是自发的。与人类智能相比,人工智能缺乏情感意志和身体感觉,这是其劣势所在。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只要我们认清其本质并保持批判的维度,就可以发挥其长处,避开其弊端。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当今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再加上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变未然为已然,逻辑关系错误。原文说的是“现代人工智能日益走向技术化和工具化,从本质的‘人为性’变身为单向实用的‘人工性’,这无疑是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由此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只能由我们自己坚守住人类的人文底蕴来解决”,一方面并不是“再加上……遗忘”,另一方面作者并没有说人类生存危机已经产生。
C.“是为了强调这类文章是基于现有数据信息的自发性创造”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人工智能可以用算法分析历年高考作文的得分点,调取数据库储备信息,快速完成一篇拼盘式的‘八股文’作文。可见AI理论上可以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可知,人工智能创作的作文并没有自发性创造。
D.“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说法有误,材料二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梆子老太
陈忠实
小河川道里,黄土塬坡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梆子井。村里居住着六七十户农家,多数姓胡,杂姓不多。每到春夏,村里的榆槐椿楸树木,郁郁苍苍,河川里杨柳列岸,葱葱蓬蓬;数九交至,白雪覆盖了村后的塬坡和村前的河川,房檐上吊下一尺多长的冰凌柱儿……一个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